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美育

“蒲公英妈妈”谢丽芳:
带着美育的种子从湘西飘到全国

  “蒲公英妈妈”谢丽芳:

  带着美育的种子从湘西飘到全国

  ■谷炽辉

  “蒲公英行动”少儿美术教育专项课题是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主办的“成就未来——少儿课外美术教育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自2003年在湖南湘西启动,现已延伸至云南、贵州、四川等12个省13个民族所在地的学校和机构。

  作为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谢丽芳老师是新中国的同龄人,像大部分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一样,上过山下过乡,就是下放在大湘西靖州的那段经历,成了后来谢老师走向公益的一个动因。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副主任、湖南省女画家协会主席的谢丽芳,她先后编著出版了《儿童黑白画》《儿童色彩画》《儿童创意画》《儿童陶塑》《民间美术》等著作。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谢老师所提出的儿童绘画“不教而教”的观点在全国掀起了一场不小的讨论,而此时的她却已开始了赴湘西、贵州、西藏等地对农村民族地区儿童原生态绘画的考察,而这种实地的田野考察也奠定了后来谢老师能坚持在全国多个农村民族地区学校推广和传播蒲公英行动的原因之一。

  “蒲公英行动”

  因风飞扬,落地即生

  1998年冬天,地处武陵山脉与云贵高原相连的湖南湘西进入冬季,因结冰很多地方只能靠步行。就在那年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谢丽芳老师和时任湘西州美术教研员刘宇新老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所陈卫和老师乘车翻越矮寨盘山公路后,雪仍在不停地下,三位老师不由得手牵手,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山涧的希望小学,进行美术教育调研。在后来持续对当地多所希望小学的调研中,他们发现,因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普遍没有美术老师,虽然发了美术教材,但由于美术教材中普遍是针对城市儿童开设的课程内容,农村孩子无法正常上美术课。而孩子们在家中吊脚楼门板上、墙壁上随手画的儿童画却充满了率真和灵气,孩子们灵动的原生态儿童画和课堂中无法因地制宜开展的美术课深深刺痛了大家。

  2003年7月,“蒲公英行动”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启动。其目的在于通过课程开发实验和探索以创建一个能在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教育中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用以缓解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美术教育中两个急需解决的文化传承和教育公平的问题。

  为了将本民族的民间美术作为课程资源引进课堂,谢丽芳老师带领当地老师和志愿者赴村寨做田野调查,将当地的民间艺术编写成地方教材,进而也促进了民间美术文化在学校的活态传承。除了编写少数民族美术教材,还针对非专业老师上美术课、一师一校等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把校长、小学老师组织起来参加免费的培训。专家、教研员给老师们亲自上课,接受培训的老师回到农村小学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其模式已推广至全国多个省市和民族的学校和机构,同时也为当地培养起一支热爱本土文化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骨干教师队伍。

  震后余生

  受伤的孩子更需要艺术抚慰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包括教学楼在内的许多建筑瞬间垮塌,不少师生被埋在废墟中。也有许多幸存者及时逃离了即将倒塌的建筑物,震后余生的人们需要继续生活,政府组建了受灾居民安置点和赈灾学校,而其中就有许多从灾区逃出来的孩子。5月24日,受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的委托,谢丽芳与吴尚学老师代表蒲公英行动在赈灾学校开学的第一天赶往成都市少年宫。跟着,青川6.4的余震发生,紧忙中又随着老师与孩子撤出了微摇的大楼。在连续的几天里,两位老师会同四川美术教师赴都江堰等地用美术课的形式对100多名孩子进行了心理抚慰。孩子们用画笔在宣泄心中的悲痛和恐慌时,也部分缓解了他们心中的压力。

  每当谢老师在回忆那一段经历时,总是忘不了那垮塌的大楼和流泪的眼睛与哭泣的人们,还有孩子画的那些受惊的鸟。回来后谢老师用心创作了一幅二联油画《生命·殇,生命·爱》。谢老师说事实上通过这次创作她也舒缓了心中的那种因面对灾难现场带来的某种恐惧和压力。因此她深深地感觉到心智和认知仍在不断成长中的孩子比大人更需要艺术。

  种子的力量

  蒲公英精神的延续

  为拓展蒲公英行动的内涵和精神,多年来在谢丽芳老师和蒲公英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一批批青年志愿者也都成长起来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青年教师、美术教研室主任王勇全老师在学校的支持下成功申报了“蒲公英行动种子的力量”项目,从2015年起项目组将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的农村公费师范生聚集一起,针对“农村小学师资美术教育能力培养教育实验”开展学习和探索,并将所取经验反馈学校进行美术教学改革。现项目又与湖南多所师范院校联合举办了以“农村小学定向公费师范生培养目标与美术课程设置”为主题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发展座谈,以期通过高校间的合作与共享开启当代乡村小学美术教育师资培养的新途径。

  2016年和2017年暑假,首都师范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高校的老师和大学生志愿者们深入湘西、云南、贵州等地开展了以教师培训为核心,与当地老师一起为留守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课的美育夏令营活动,其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青年志愿者和种子。

  青年志愿者都喜欢称谢丽芳老师为“谢妈妈”或“谢奶奶”,不管是叫“谢妈妈”还是“谢奶奶”,都是晚辈们心中“母亲”的称谓,谢妈妈高兴了,因为团队的增大和大家对蒲公英行动锲而不舍地无私投入,这不仅预示着蒲公英精神在青年人心中的成长,同时也预示着教育精神在他们心里的成长。蒲公英行动凝聚了国内一批不仅具有教育精神和人文情怀的艺术家和教育家,同时还有各地的老师和青年志愿者。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翟墨先生看来,由艺术家、教育家及众多农村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校内外儿童美术教师、专家学者、教育行政官员参与的蒲公英行动不仅是一个大型的艺术教育活动,同时是中国历时最长,参与人员最多的一次行为艺术。无疑这也是对多年来谢老师为蒲公英行动坚守的一个肯定。

  美育

  “有教无类”

  自古以来,艺术作为生命的表现,因其显著的感情效果和多样的社会功能,一直被当作有效的教育手段。从儿童美术教育至监狱女犯的艺术教育和干预,源于谢老师和她先生自小就成长在一个教师的家庭,本着“有教无类”的精神,2007年,年近60岁的两位同时走进了湖南的女子监狱,并20多次往返监狱,用油画艺术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她们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又是最需要关怀和帮助的”。艺术家选择了29名15岁到59岁之间毫无油画功底、犯有不同罪行的女囚,引导她们通过“自由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湖南女子监狱的艺术干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女性服刑人员的油画作品在女子监狱特设展厅长期展览。在2009年第四届成都双年展上,谢丽芳和吴尚学专门为这些女性服刑人员的作品做了一个名为《灰色四度的视觉奏鸣——艺术走进女子监狱》装置。他们搭建了一座模仿监狱但比真监狱小很多,钢筋铁栏大门和四围封闭的高墙却像真实监狱一样的监狱。监狱内录像机里播放的是艺术家夫妇教女性服刑人员们画画的场面,“监狱”墙壁上,是一张张拍摄于真实监狱里女性服刑人员认真学画的照片和作品。不少观众被这个作品震撼,感叹道:没想到艺术家可以这样关心和帮助女性服刑人员这个群体。“其实,这既是一件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当代艺术作品,也是一次艺术干预女囚引导他们恢复信心的真实纪录。”谢丽芳老师说,她希望以此作品引起人们对女服刑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和关心,并通过艺术教育的行为帮助她们以后回到正常生活做好铺垫。

  如今,谢丽芳老师已退休多年,她仍旧对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美术教育不能忘怀,且她的艺术创作从未停息,她仍在用她的艺术去温暖需要艺术的人。

  (作者供职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美术报 美育 00016 “蒲公英妈妈”谢丽芳:
带着美育的种子从湘西飘到全国
2017-09-09 美术报2017-09-0900019;美术报2017-09-0900020 2 2017年09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