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7版:专版·画家

文章导航

李翔:真诚一以贯之

  9月28日至10月25日,“笔墨淡彩新语境——李翔中国画展”在山东美术馆展出,这是山东临沂走出的艺术家李翔首次回乡举办大型个人展览。个性低调的李翔,展览效果不低调,展览甫一开幕,便收获了山东观众的一片叫好之声。开幕式现场,李翔向山东美术馆捐赠10幅精品力作,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德艺双馨艺术家的大格局与大气魄。

  正如他反复强调的“真诚是艺术创作的起点”,山东的父老乡亲对游子归来的真诚回报以持续的参观热情,开幕以来,每天参观人数均超过两千人。山东省委常委、副省长李群,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等领导也先后莅临展厅,参观展览,对展览给予高度评价。山东美术馆A1展厅里赫然进入观众视野的《南海南海》《高原鹰》《祈祷》《母亲》四幅巨幅人物画与其他58幅人物、山水作品一道,不断与来来往往观众对视,讲述着李翔有关真诚的一切。

  美术馆是艺术品最好的归宿

  李翔曾在中国美术馆(2012年9月)、澳门回归贺礼陈列馆(2013年2月)、德国莱茵美术馆(2015年5月)举办个人展览,首次回山东举办个人展览,即向山东美术馆捐赠10幅代表作。

  他在作品捐赠现场不无深情地说,美术馆是艺术品最好的归宿,希望此举可以“抛砖引玉”,启发带动更多的艺术家向山东美术馆捐大作,捐力作;山东美术馆是中国最好的美术馆,管理规范,把作品放在这里保存,他很放心。艺术品捐赠常见,这样的捐赠力作不常见;山东美术馆接收捐赠常有,得到艺术家这样程度的赞许和信任不常有。

  “虽然这么多年一直生活在北京,但是心系家乡,对山东这片土地、这片热土始终念念不忘。既为山东这块土地上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感染、熏陶,又为山东这么多年来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成就感到自豪。”李翔如是说。

  中国文人一般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父母在,不远游”的生养之地,另一个是灵魂涅槃的精神家园。对李翔来说,无论是“落叶归根”的山东,还是精神栖居的北京,对他一样重要。他把《祈祷》《山道弯弯》《山居秋暝图》《春风日暖草木知》《秀色祥云》《男人体写生》等10件精品力作捐赠给山东,捐赠给山东美术馆,是一个齐鲁游子的眷眷深情。

  艺术因真诚始终,一往而深

  对于艺术创作,李翔有个美术界口耳相传的“座右铭”——真诚是起点,创新是灵魂,质量是生命。纵观他的艺术创作,就会发现,他一以贯之的还是真诚:他因真诚热爱艺术而开始创作,乐在其中,其犹未悔;因真诚地忠于艺术家的本心而开始创新,提出“写意性具象人物”“淡彩山水”等美学概念;因真诚地尊重艺术而讲究作品质量,不能感动自己的作品不会拿出来做展览。

  李翔的艺术之路和生活轨迹,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存葆先生发表在《人民文学》2012年第8期上的散文《一默斋主》珠玉在前,不再赘述,只引用其中一段,说明李翔对艺术真挚的热爱:“早在军艺就读时,李翔便常在节假日,去北京火车站画人物动态速写,有时一画就是三、四天,夜里就睡在车站的躺椅上。酷夏的一天,李翔中暑昏倒在画夹旁,幸被过路人救起。他曾在一年的暑假,肩背一大包沂蒙煎饼,沿黄河写生月余,归来时行囊里除速写稿外,别无他物。”

  正如李翔在《中国画创作与中国精神》学术讲座上提到的那样,执着是艺术创作的阶梯。但是执着的来源和动力,一定是真诚的热爱,否则,执着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艺术创作不易,创新更难,何况是在有着悠久传统的中国画领域,很多人以创新为名,往往因为内容空洞,变成了口号。中国画艺术家分为三种,一种是能较好地继承传统;一种是在前者基础上,还能较好地关注时代,把时代裹挟而来的新事物记录好;一种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有一点野心,创新语境,发明新语体。大部分艺术家属于前两种,李翔属于第三种。

  邵大箴《真实,艺术的生命——李翔的人物画创作》一文如此评价李翔:“李翔是密切关注当代美术思潮与动态、思考和研究当代美术问题的人。他在中国当代艺术大潮中,坚持自己选择的艺术道路,并用自己的观点和艺术实践,影响周围的同道。”

  “写意性具象人物”“淡彩山水”是李翔在中国画领域自成一家的美学观念以及对美学概念范畴的独特贡献。写意是中国画追求的终极目标,具象写实则是西画锱铢必较的创作方法,前者的玄与后者的实结合在一起,就有了《南海南海》这样的作品,中国军人英姿飒爽是具象的写实描绘,中国军人能打胜仗,保家卫国的决心还是写意的。

  李翔的“写意性具象人物”创作,无论从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为这个时代留存了一批真实可感的群像,这些群像既有个体对时代的感知与反馈,又渗透了浓厚的民族精神。殷双喜对李翔的人物画创作寄予厚望,他在《观看与对视——关于李翔的人物画》写道:“在我看来,军旅画家李翔的一系列主题性中国画,就是这样一种积极参与社会历史进程的艺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当代社会的独特的观看方式。李翔的作品,着眼于民族的命运和视觉记忆,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但是他的作品不是记录式的社会学图像,而是体现了个体与民族的信念和价值。”

  李翔的人物画创作往往尺幅巨大,人物占构图的比例也较大,这种造像式的宏大创作和构图比例来源于对人民的热爱。大时代中看似平凡的小人物,恰恰是时代的主要推动力量,李翔用这样近乎夸张的构图方式,提醒逡巡在展厅正在“观看”的观众:正是这些平凡人物的信仰和坚守造就了这个了不起时代。马克思说:“历史什么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如果观众欣赏李翔的人物画作品,因为画面人物恢弘的存在感与冲击力,进而体认自己作为时代和历史推动者、创造者的身份。我想,这是李翔人物画创作潜意识里追求的另一层目标。

  转型与创新皆是自然而然的事

  艺术家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常常是复杂的,艺术家的文化心理结构决定着他与表现对象的关系及其变化。李翔的人物描写中,写实的是人物,观者一望而知,写意的则是人物浸润其中的环境,需要观者从画面细节中认真体察,如《高原鹰》的艰苦高原,《食为天》的干旱。李翔向山水的转型,实际上给自己增加了难度,之前的人物画,以人物图谱描绘大环境,现在画山水,则要他以山水悠远写中国现场,无论是民生的还是精神的。以小见大易,以悠远写当下难。不自觉地,李翔的转型,又给自己选了一条更难的艺术之路。对这种转型的解释,他还是带着一股子山东人的直率劲:“觉得舒服。”

  郎绍君由衷赞同李翔的山水转型初衷,他在《探索彩墨山水——谈李翔的对景写生》中提道:“李翔原画人物,后转画山水。他觉得画山水‘很愉快,很舒服’,作为‘转型’的原由,这就足够了。一种绘画体裁或题材让画家感到愉快和舒服,表明他与这种体裁或题材有内在的契合。对画家来说,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

  李翔的山水绝不遁世,除了“淡彩”本身带来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外,他画中的山水都是有人烟的。这些人迹虽然因为李翔的人文化处理而变得炊烟袅袅,有世外桃源的诗意,却不是“不知魏晋”的遁世汉人,这些人和艺术家本人一样,热爱生活,钟爱人民。李翔作为军旅画家队伍里出类拔萃的一员,他的“淡彩山水”是和平时期一个军旅画家谱写的一支田园牧歌。

  与转型山水画被问到初衷时一样,李翔提到自己“淡彩山水”的语体创新时,不仅十分低调,也同样充满了真诚。他说,创新不是哗众取宠,每个时代的艺术家都面临表现力与表现手法的问题,当一个表现形式不能承载艺术家厚重的表现内容时,变革表现形式的创新就变得自然而然了。“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在李翔这里,“淡彩山水”的美学概念面对的是时代,向所有艺术家敞开着,中国笔墨“墨分五色”“随类赋彩”的传统发挥了它的巨大作用,色彩的引进,实际上可以生发出更多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也许更接近我们眼中的自然山水。

  寸寸时光不负,活到老则学到老

  李翔的社会职务很多,其工作强度足以削弱艺术家旺盛的创作力,让他心安理得地将绘事束之高阁。幸运的是,李翔没有这样做,他还在不断地给自己增加难度。据李存葆先生介绍,李翔一直在写古体诗,诗的质量已经到了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的水平。我尚未读过李翔先生的诗,但是单单从他充满着诗情画意的作品名称就能可见一斑,《山居秋暝图》《春风日暖草木知》《秋浦渔舟轻似苇》《一天秋色染乡湾》《闲云流水静无尘(十渡村写生)》等一系列山水画的名称、题跋,即使不看画面,也能激荡起观者想象的涟漪,这是画家之幸,诗家之幸。

  李翔因真心喜欢画画走上艺术道路,因为对艺术发自内心的热爱创新语体,增强画面表现力,因为热爱祖国,忠于军队,成为一代军旅名家,为士兵造像,为军队立传,因为热爱家乡,向山东美术馆无偿捐赠10幅精品力作……这些看起来需要很大勇气才能完成的事情,在他那里都是自然而然的。就像他经常说的,真诚是艺术创作的起点,然而旁观者清,真诚实际上是伴随他艺术、生活始终的品质,他的诸如执着、勤奋、低调、直率、敬业等品质,皆由真诚生发。

  李存葆先生与李翔相交三十余年,他在展览开幕式致辞中说:“(李翔)很低调,看上去那么平和,李翔平静的性格里有一个翻腾的艺术之海。我祝愿李翔的艺术之海不断地翻腾翻腾再翻腾,为我们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李存葆先生之祝福期待,即为我之祝愿,此为结语。

  (刘小云)


美术报 专版·画家 00027 李翔:真诚一以贯之 2017-10-14 5291820 2 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