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评论

材料、技术与景观

  材料、技术与景观

  文/任慧(北京)

  “风格”作为艺术史研究的重要对象,不仅有一定的历史针对性,还有其自身演变的过程。

  法国自由撰稿人马尔蒂娜·樊尚著,记者布丽吉特·迪里厄主编的《埃菲尔风格》一书,正是以我们熟知的埃菲尔铁塔为对象,以丰富的视觉材料详细解读了它充满争议的诞生,以及其后作为一种时代特征和工业风格的百年历程。它的形成过程,不仅凸显了19世纪以来材料、技术、心理体验等诸多复杂因素在风格研究中的重要性,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艺术家的风格意识,他们自觉地运用自身的艺术实践,探索自己时代的风格。

  埃菲尔铁塔诞生于1889年,这座举世瞩目的建筑,高达300多米,历时23个月的工期,在钢铁骨架之下,大多采用十字横梁和铁铆的拼装结构,在现场组装时仅需300个工人。铁塔的出现,建立在19世纪冶金工艺突飞猛进,钢铁建筑进入全盛时代这一前提下,当时,新建筑风格的引领者主要是工程师,而不是建筑师。埃菲尔便是工程师出身,他所设计的桥梁和铁塔便以一种夸张的方式展示了建筑骨架的魅力。当时巴黎市内的其他建筑仅将钢铁作为内部装饰或替代木质结构的材料来使用,在一些墨守成规的建筑师看来,铁这种材料是“俗气”的,缺乏艺术性。因此,铁塔被视为技术的展示,而非艺术的展示。而另一些建筑师则认为石头的可能性已经穷尽了,因而,一种新风格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性”,它要采用新的材料去满足任何空间与功能的需要。这种新的材料会更轻,同时需要增强拉力和提高抗风性。

  围绕铁这种材料的使用,“19世纪的两大建筑流派由此展开:折中派,崇尚兼收并蓄,提倡混合建筑艺术史上各个时期的风格;唯理派,认为应该服从材料的惯例,试图在建筑中寻找符合时代要求的基本原则”。埃菲尔便是唯理派的捍卫者之一,他将铁这种在我们现在看来稀松平常的建筑材料逆转为一种物品崇拜,用“轻盈”和“力量”来定义新的建筑体系。他通过精确的计算,充分利用钢铁的通透性,解决了抗风性的问题。这在当时不仅是技术上的发展,还开启了现代建筑外观革新的道路。

  此后,市场、火车站、仓库的建造,多采用钢铁和玻璃的结合,旧式工厂也被改造为巨型loft结构。建筑中混凝土和钢材的普遍使用,令玻璃幕墙成为可能,这些在我们今天看来习以为常的建筑惯例,在当时则堪称技术和观念上的创新,并进一步引发了关于建筑风格和现代性实践的美学争论,永久地改变了现代城市、工厂、办公场所和家庭的景观。

  随着铁塔成为建筑和设计史上的一种风格,它向人们证实了充满想象力的建筑外观本身就是一种让人欣赏的景观,还可以是充满象征性的现代艺术和美学的符号。今天,铁塔已成为日常用品与奢侈品设计的灵感来源,从家具到服装设计,从纪念品到组装玩具,展现出它迷人的时尚魅力。

  至此,铁塔已经具有文化意义上的症候性,在埃菲尔风格形成的过程中,它不仅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象征,还不断以新的形式出现,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标志着当时那个具有高度创造力的阶段在此后各个艺术时期和艺术形式中的延展。


美术报 评论 00014 材料、技术与景观 2017-10-28 美术报2017-10-2800019;5437823 2 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