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评论

闲敲棋子落灯花

《花笺一百声》自序

  闲敲棋子落灯花

  《花笺一百声》自序

  文/周祥林(北京)

  词的出现,不仅让我们有了无数美的享受,同时也让我们窥探到了古今无数文人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尽管诗文也有情感表达,但“言志”“载道”,使这一情感中包含了太多的社会责任。像词这样,完全自己的随心而发,有,但不普遍。我们常把《诗经》和《离骚》合称为“风骚之意”,但这意中真正属于个人情感的究竟有多少呢,读者自可知之。

  传统意识中,词的地位要远低于诗,尽管词也如诗一样可以怨、可以比、可以兴,但论治国平天下,却又不能,所以对于词,文人们即便内心喜欢,却也不会于明处着力。时光荏苒,在重视人文,关注一个生命个体的当下,词,则似乎最容易和我们的情感产生共鸣。

  翰札,源于尺牍。《说文》云:“牍,书版也,盖长一尺,因取名焉”。随着时代的变迁,尺牍不仅在材料上由竹简变为楮素,内容也由简单的问答、令信,衍演为丰富多彩的诗文书稿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后人遂以翰札统称之。

  历史上,如《兰亭序》《赤壁赋》,无不由翰札而成。在中国人心中,翰札早已超越了形式,尺素间流淌的全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血脉。然而,翰札在今天,则几近消亡,这也意味着延续了数千年的高贵气质行将灭绝。和读词相比,欣赏翰札可能要费些工夫,内容以外,书法的优劣是其最核心处,像王羲之、苏东坡等书法名家的翰札,欣赏者常常是因为字而不欲其他。

  古代,翰札是一个人综合修养的体现,所以,要想全面深入地了解翰札,也需要修养全面。中国艺术的本质是高雅,一俗即不可观,书法尤其突出,笔墨形貌之外,锋颖间那悠长纤细的情感变化,更需要用心去体会。不知从何时起,周围的一切都变得粗糙,做事、讲话,甚至情感。起初不太适应,慢慢便也相随,只是那寻求细润与纯净的心思仍难杳佚,于是便有意无意间写了许多这样的词笺,算是翰札的一种吧。

  因为凭记忆而成,所以颇多舛误与涂改,重新再写又没有了起初的韵味,这是否正是翰札的有趣之处?至于文字,或长或短,或文或白,有的和原词相涉,有的则不甚关联,未计工拙,皆一时之兴也。我写的这些或者就是,自可以,两三佳友共娱亦然,公之于众,难免为方家所哂,所以,最初并无出版之意。后来在朋友的劝说下,改了弦辙。患得患失者大都为名利谋,我不求名也不图利,只想散一些翰墨情思,不以善小而不为,笑就笑吧!于是欣而有此。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真希望我这些闲敲的棋子,能引带出一些惬意的灯花,而你,若能在灯花那极其微小的声音中,享受享受久违了的等待、高雅与闲静,即便是短暂的一刻,对我,则无疑已是最美的心灵之约了!


美术报 评论 00014 闲敲棋子落灯花 2017-10-28 美术报2017-10-2800021;5437822 2 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