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砚边

文章导航

水墨记

  水墨记

  ■俞斌浩(杭州)

  清晨的小和山故园被阵阵秋雨的滴答声、鸟鸣声叫醒……

  一个人独处时,我常常会想,绘画之于我到底有什么意义?每念及此,我总会想起英国诗人伊·巴·勃朗宁曾经写过的诗句:我究竟怎样爱你?让我细数端详。我爱你直到我灵魂所及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我在视力不及之处,摸索着存在的极致和美的理想。我爱你的念头,游荡于亘古之墙,任时光怎样冲刷都不会改变……缘分、宿命,或许这就是我与绘画的因缘,那种纯粹的义无反顾,那种赤子童心的单纯欢喜,就是所谓的“执为所爱”。

  记得小时候父母经常对我说:“人活着,要像个人”,当时实在不太懂这些话的深意,直到今天才算了解其中的道理:即使生活条件再困顿,也都不应该活得失去人的有情、从容、情趣与尊严。家家都有明月清风!

  秋树晨云,前山古道,残荷听雨,落日余晖,砚池树边淡墨开,几多闲情天地间……在这个匆忙的时代,让自己恒久地保有对人间有情的胸怀,保持对生活的敏感、新鲜和诗意,保持从容的步履,殊为重要。没有了这份情怀,也便没有了艺术创作的激情和灵魂。

  清朝诗人张灿有一首短诗:“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人人都会在时间里变化,最常见的变化是从充满诗情画意、逍遥的心灵,变成平凡庸俗而无可奈何,从对人情时序的敏感,成为对一切事物的无感。艺术家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在于,日常生活之外,他们能为自己营造一个精神上的桃花源。

  艺术对应的是心灵,它存在的价值就是唤醒人们的心灵和温情。将艺术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生活的习惯,其实这意味着对生活、生命的热爱、激情和思考的探索精神。画者的根本还是画,画就是他的语言,是他思想的结穴……艺术作品就是为了沟通,透过作品去告诉人家心里的想法,眼中看到的世界的样子,所在意的,所珍惜的……画虽一艺,而气合书卷,道通心性,所以作品就是自己。

  我家小区旁边菜场里朴实的大姐去多了就非常熟络,自己种的蔬菜,每次都挑选最新鲜、造形最好的给我留着……这种细微的体贴总让我感受到平凡的美好。而若能做到去菜市场买菜,还能顺便带一些大姐家农田里种的瓜果回家,我以为那就真的很开心、很有意思了。

  上学时就听老先生说:创作过程一定是个辛苦的过程,如果最后你的作品能打动到自己,让人愉悦、快乐、感动,那说明你一定是用心了……一画事了,一杯清茶,远远观望,这一刻才有那么一点点的感悟、也只有这一刻的自在、轻松和疲倦才是最真真实实的……一个自由的心态,一份喜欢的工作,一份安稳的睡眠,一份享受生活的美好心情……人生的美好不外如斯。

  每逢周末,无论或晴或雨,必邀六七知己,组成一队“爬虫”,游焉于西湖山水之间,心脾俱畅,兴尽而返。途中时见一花一草,一虫一禽,这些卑微而柔软的生命,在林间角落是如此不引人注意,但它们昂然向上的姿态充满着生命的无限张力!每有触动,则回画室诉之于纸上。彼时,心是寂静的,就像花边的小草看着蝴蝶,不奢望你会看到,只要能看着你就好!不竞不求,寂静聆听,回想,自在,不设防……那一刻,一笔,一微笑,便已经足够。

  有时,我会去西湖边走走儿时生活成长的劳动路、逛逛小时候捞金虾儿的小池塘,这一带几乎有我对杭州老底子所有的记忆:烧饼油条豆浆儿、小面馆、馄饨摊、打井水、生煤炉、裁缝店、晒冬腌菜、酱肉酱鸡酱鸭儿、早上起床刷马桶……如今已时过境迁。路过南山路的美院,想起从上小学起放学就经常绕远路从老美院细长的围墙下走过回家,踮脚、蹦跳、仰头也难看得到围墙里面发生的情况,有的只能展开无限的想像和羡慕,到了上中学,路过美院大门口看着一年又一年的招生简章,心里总是久久不能平静,一颗种子就这样种下……如今看着美院的大门早已没了那时的熟悉,更多了一份世事变迁后的沧桑和温暖,那里是我与绘画的缘起……

  此时,去年秋天的狗尾巴草还在窗台上的瓶中斜插着,摇曳着。窗外,细风,桂香,落叶,天地时序又将是一个新的轮回。


美术报 砚边 00020 水墨记 2017-10-28 美术报2017-10-2800018;美术报2017-10-2800019;5442445 2 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