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5版:城市·生活

文章导航

让建筑成为人类精神的庇护

——建筑师坂茂的设计哲学

  让建筑成为人类精神的庇护

  ——建筑师坂茂的设计哲学

  编者按:近日,“坂茂建筑展——建筑设计与救灾项目的共存”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普利兹克奖得主、日本建筑师坂茂在开幕当天携其展览同名讲演会来到博物馆小剧场,与中国的观众们分享他过往的设计创作、救灾项目以及建筑思考。

  坂茂的建筑既直接又诚恳,但并不平凡。每一个作品都具有一个新鲜的灵感。其作品的优雅简约、轻松自如,都建立在他对建筑的热爱及从业多年的经验之上。重要的是,他对居于建筑里的人们怀有一份尊重,不论他们是自然灾难的受害者,或是私人客户还是公共大众,这份尊重体现在他用心的工作方式、合理布局、精心选材以及丰富空间。

  本次讲演会按照坂茂的建筑设计与救灾方面的工作分成了两部分。在此,我们将以本文全面回顾这场讲演会,让未到场的观众,有机会窥得坂茂的创新设计与人文关怀。

  坂茂大部分作品的基本特征都带有实验性色彩。他不仅在面对问题和挑战上,而且还在建筑工具与技巧上都拓宽了建筑领域。他善于发现标准部件及普通材料,诸如纸筒、包装材料和集装箱等的新用途。更令人称赞的地方是,他在结构方面的创新以及对非传统材料的使用,诸如竹子、织物、纸板还有再生纸纤维和塑料等复合材料。

  纸管,作为一种进化的木头

  “纸建筑”缘起于1986年,当时坂茂为建筑师、家居设计师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的个展进行展览设计。展陈的最初设想是以木结构来回应这位芬兰大师的建筑风格。但是由于预算限制与避免资源浪费,坂茂选择了可再生的纸管作为建筑材料,较小的用于天花板,较大的则用于侧面墙壁。自这档展览后,他开始对纸管这类材料进行测试、挤压、弯曲,并研究其于建筑中的应用,并将其付诸实施。

  1990年,为了纪念小田原市建立50周年,当地政府邀请他设计一个临时的多功能厅。市长最初设想它是一个全木质建筑,但是因为时间和预算有限,坂茂建议使用进化的木头——“纸管”。这栋建筑的主体结构以混凝土为主,并加以一些支撑作用的钢筋立柱。其1300平米的内部空间则由330根纸管搭建,甚至有一根直径1.2米巨型中空纸管被用作休息室。洗手间的四面墙壁也是纸管,坂茂打趣道,如果有人上厕所发现没有纸了,可以把墙壁撕下来使用。

  重视环保的理念

  1995年,坂茂的纸管结构开发获得了日本建设大臣颁发的永久性建筑认证,并完成了“纸宅”的建设。2000年,德国汉诺威举办世博会,主题是“人·自然·技术:展现一个新世界”。坂茂受邀请设计日本馆,他以环保、可持续为设计理念。最终日本馆的拱形建筑是由新材料纸管和沙浆混合搭建而成,并以防水、防火的纸制材料制作了房顶。展馆的每一个结构皆可被循环使用,不会造成环境负担,这也完美地契合了那次世博会的主题。并且,他与德国建筑师兼结构工程师弗雷·奥托合作的日本馆,构建了一个巨大的纸管网格薄壳结构,这种结构因其可回收利用的建筑特性而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易搭建、低成本的家具屋

  “家具屋”是坂茂持续发展并运用的住宅系统,他想设计一种费用低又易于搭建的居住空间。它是以组合式建材与家具为主要结构体与建筑外墙的建筑系统。由于这个住宅的每一单元皆是预制的,所以现场搭建可在最大程度上节省时间与人力。

  2002年,坂茂在中国所做的“长城脚下的公社”项目中也实施了“家具屋”系统。他在“竹家具屋”中不仅运用了中国传统四合院的概念,还采用了一种当地的材料“竹制合板”。经过反复的测试与实验,坂茂与中国的一家竹制品工厂研发了压制竹片合板,并将其运用于家具屋的墙壁、屋顶、地板。他相信这栋竹制家具住宅将会成为引领中国现代性与当代构造物的设计作品之一。

  内外空间融合于一体

  贯穿其作品的另一个主题是内部与外部空间的连续性。在“幕墙宅”中,他用帐篷状的可移动窗帘将内部与外部轻松地联系起来,需要时又可有私密性。位于东京的十四层高的尼古拉斯·海耶克中心前后外墙由完全可以打开的玻璃百叶窗构成。

  2002年,坂茂在日本的乡间为客户设计了一个名为“落地窗屋”的住宅。顾名思义,他设想这座建筑可以本身转变为一个落地窗,将室外动人的海景映入室内。

  8年后,坂茂对内外空间连续性的设计思考也反映在维斯塔别墅(Villa Vista)的设计中。这间住宅位于斯里兰卡海边悬崖绝壁上,拥有绝佳的景色。坂茂的设计让内部空间与外部海景巧妙地融合于一体,他还采用了当地盛产的竹子,加以工艺编制而成了屋顶、墙壁、楼梯。

  那如何在一个看不见风景的城市中建立一个具有内外互通感的住宅呢?坂茂以“住宅E”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栋住宅置身于日本磐城繁忙的街道和安静的住宅区,所以他设计了一个兼具隐私性与开放性的内景观住宅。其客厅墙壁可以像“卷帘”一样被拉开,而墙壁的通透性强,极具美观性,可将庭园内景引入室内空间。

  注重在地性与全民性的公共建筑

  蓬皮杜梅斯中心于2010年建造完毕,坂茂在这个建筑中延续了“落地窗屋”的设计,让身处于其中的观众们可以将梅斯的自然风景一览无遗。建筑的顶部灵感来源于中国的渔夫草帽,采用双层编制的工艺。注重在地性的坂茂,使用了当地的木材编制屋顶。屋顶上铺设了一层防火、防水的纸面,让自然光线可以穿透进来。夜晚时分,纸质屋顶在内部灯光的照耀下,就如同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作品。

  2014年,坂茂设计的阿斯彭艺术博物馆新馆于美国科罗拉多正式开幕。他在这个项目中体现了当地特色,以当地生产的木材与玻璃打造了一个立方体建筑。他别出新意地将博物馆入口设置在屋顶处,观众们需要搭乘电梯抵达顶楼的平台,再逐层下楼参观。这样设计是因为当地以滑雪著名,坂茂说道:“就像去滑雪,你先要到山顶去,看看山顶的景色,之后再滑雪下来。”

  同年建造完成的大分县立美术馆,坂茂采用了日本传统的水平折叠门与可移动的展墙。当底层的卷帘向上打开,博物馆的中庭和外部空间会贯通,外部的街区可以融入展览空间,让人们想要走入博物馆欣赏艺术、参加活动、互相交流。

  与巴黎的不解之缘

  2000年初,他当时希望可以在巴黎拥有一个工作室,但因为贫穷无法承受房价,坂茂想了一个妙招。他邀请日本与法国的学生,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六层屋顶走道处搭建了一个临时办公室。这个工作室使用了六年,建筑师们在工作时可欣赏到巴黎的美景,参观的观众们在观展时又能近距离观察他们的工作,唯一不方便的是拜访他的朋友们——他们必须购票才能见到坂茂。

  今年春天,坂茂在巴黎近郊设计的塞纳音乐厅面向公众开放。整个建筑包含了可容纳4000人的多功能厅、1150座的古典音乐厅以及一个音乐学院。古典音乐厅主要以木质的网壳结构为主,它被一个三角形的太阳能帆板包围,帆板会根据太阳位移而相应移动,这样不仅可提高太阳能板的效率,还能产生不同的光影效果。

  (厉亦平根据演讲会和资料整理 图片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提供)


美术报 城市·生活 00025 让建筑成为人类精神的庇护 2017-11-04 美术报2017-11-0400018;美术报2017-11-0400019;5389270 2 2017年11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