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城市·生活

光彩熠熠:馆长带您品读丝绸艺术之美

  光彩熠熠:馆长带您品读丝绸艺术之美

  ■本报记者 厉亦平

  编者按: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关于丝绸的成语和诗句。比如“锦上添花”,在织锦的底子上添加花纹,比喻美上加美;“锦绣前程”,比喻前途像丝绸一样美好;“繁花似锦”,色彩纷繁的鲜花好像华丽的锦缎,形容美好的景色和事物;“衣锦还乡”,穿着锦绣的衣服还乡,即指富贵而回到故乡。丝绸在视觉上光洁绚丽,材质上柔顺舒适,触觉上行云流水,真叫人爱不释手。

  提起法国,人们的第一联想就是浪漫,处处体现了他们对优雅、精致、舒适生活的追求,丝绸正是一种美好的展示。近日,“荣归锦上:1700年以来的法国丝绸”展于中国丝绸博物馆时装馆展出。此展从丝绸艺术、丝织技艺和时尚设计等角度反映法国丝绸文化绚丽多彩的艺术性,体现巧夺天工的人类创造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期城市·生活,对话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先生,谈谈他眼中的丝绸艺术及其延伸话题,领略不同凡响的丝绸之美。

  记者:何种机缘促成了此次展览的举办,请介绍一下该展览的基本概况。

  说起机缘,其实和丝绸博物馆的两个大方向有关,第一是“丝绸之路”,就是做中外的纺织品服饰,时尚这块。第二,收集世界各地的丝绸艺术,在这两个总体的思路下面,我们想要逐步蔓延到国外,刚好也是一带一路的大背景形势下,特别是去年G20之后,四面八方国际友人来访。所以那时我们就策划了一个大的展览叫“锦绣世界”。讲的就是丝绸之路,今天的世界因为丝绸而变得更加美丽。

  在做此展览的过程当中,其实我们就试图收集世界上所有地区的丝绸,有发现就有比较,像法国、意大利、英国都是丝绸非常丰富的国家,而同时发现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太少,所以从开始做的时候,就想一个一个地方把它做细,也是对一带一路或者丝绸之路有一个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以国家划分是最方便的办法,所以我们看机缘,也看条件是不是成熟。法国有一个非常好的纺织博物馆,藏品比较丰富。去年刚好有机会,我们跟里昂的纺织博物馆签约了合作协议。从现有的品牌,或者历史上曾经有的辉煌等等方面来说,欧洲国家范围来看,法国更甚一筹。

  并且,里昂作为“丝绸城”,就像杭州在中国的“丝绸之府”一样。以前国际丝绸协会的总部也在里昂,所以我们将法国丝绸就作为一个立足点。我们在东方,他们在西方,差不多也是丝绸之路两端的这么一个概念。法国在丝绸设计上面,特别是在18、19世纪对世界的整个丝绸业,对设计对艺术的影响和推动也是功不可没,所以我们就把法国作为第一站。

  此展以18世纪以来的丝织精品、设计稿、意匠图、织机等工艺解说、时装画报、品牌产品为主要展品,共计约200 件/组作品。其实就是对法国丝绸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梳理,第一个板块是法国丝绸的大脉络;第二板块,是丝绸的品种和图案,分为平素织物、花缎、织锦、天鹅绒、印经绸、轧花绸、织带、蕾丝、刺绣、手绘、印花、像景12种;第三板块是艺术风格的演变;第四板块是19世纪中法之间的丝绸交流;第五版块是当代法国丝绸的继承与创新。

  记者:就像您说的,里昂的丝绸艺术的地位,就相当于杭州对于中国来说,它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那么它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您是如何评价的?

  17世纪晚期法国开始取代意大利在欧洲丝绸的霸主地位。特别是在18世纪开始,法国里昂更是成为法国丝织生产的首都,在技术创新方面引领世界。

  法国当时有很多地方生产丝绸,但是里昂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第一个也是最大特点就是它有整体产业链。其他的城市基本上都是做某一方面的织物,比如像法国北部的小镇加莱,它以生产蕾丝为主;圣安地安,基本上是生产缎面为主的。每个地方都各有特点,而里昂基本上所有的门类都可以找到,产业链相当强。

  第二个独特之处,法国的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特别大,除了皇室需要外,从路易十四开始,不同的国王,都十分扶持本国的丝绸业。把里昂专门开辟成像特区一样,设立贸易市场,办展会,一年两次,每次六天,每到这时候,大家都会来赶集买卖。市场建立起来后,引进丝绸厂家,工业开发区,实行免税与维护,同时出台政策,保护当地丝织工业的兴起。

  第三点,是对创新的保护、对设计师的保护、对技术专利的保护。设计师的作品全有版权,有版权的贸易使得有大量的人愿意来做设计。当时里昂最多的时候有80多个设计师或者设计作坊,会产生大量的创新作品。所以历史上留下不少设计师的名字,出现了像贾卡一样的人物,他专门发明了机器,传播到全世界各地。国家对他的技术革新与创新,有一系列知识产权政策来保护。

  里昂在一百多年前已经有了纺织博物馆,当时在整个法国来说它是唯一的存在,属于工商商会,专门以丝绸企业联合建立起来,另外还有里昂历史博物馆,纺织工人之家、法国丝绸联盟、等等博物馆、工作坊和丝绸厂家,可见当时欣欣向荣的景象。

  再比如丝绸专门学校的建立,都是配套的。丝绸产业链是比较长的,现在叫农工贸,丝绸养蚕是从农业开始,到工业到最后商业,产、学、研,全部是一体化来做,所以里昂成为当时的丝绸中心,有诸多原因,水到渠成,当然它的产品也是特别棒。

  记者:中国的丝绸艺术源远流长,如今随着艺术衍生品及文创产业的发展,丝绸也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被人们所喜爱。那么,它多用于哪些领域,又有怎样的创新?

  丝绸一般适用于三个大方面,第一是服饰,第二家纺,第三作为工艺品或艺术品。做服饰当然是主要的,像旗袍、居家服等。家纺这一块我觉得做得越来越多样化,以前大家都会把功夫花在衣服上面,床单只是一个舒适就行了,但是现在不得了,讲究美观和搭配,一套不错的床品也是价格不菲。

  真正在市面上流通较多的是丝巾,既可以挂墙上,当做装饰品,又可以送人,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文化产品。它作为独立的艺术品,用于酒店悬挂或者是居家摆设。国际友好往来的时候,作为国礼赠与他人,相对来说,丝巾极具装饰性、文化性和欣赏性,它的风格主题也往往会比较突出。

  有些丝巾是与知名的艺术家合作的,一些是属于纤维艺术的概念。馆内有一块丝巾叫“龙的眼睛”,当时深圳一家公司请了世界上八个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做了八块丝巾的设计。其中有一款是法国艺术家专门为丝巾而设计,他本身是平面设计师,公司有了版权之后,买断了图案的使用权,做了各种创意产品,也用于衣服、包包等等上面。法国的也有专门一类是与艺术家合作的签名限量款。

  现在也比较提倡文创,我们有主要的合作伙伴。基本上是提供素材、创意和概念,他们来做设计,比如说像这次法国丝绸展,也做一些衍生品。最后他们选的是新古典主义里面的几块图案,专门做成漂亮的丝巾,供观众挑选纪念。

  记者:您认为当下如何普及丝绸知识,宣扬传统丝绸文化,重塑丝绸历史价值。博物馆在这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随着展览序幕的拉开,系列活动也同步展开,您有怎样的期许。

  有两个体系,一是展览的配套活动,比如安排了不少的讲座,又比如说里昂之夜、巴瑟尔之夜,活跃度更高。此外还有培训班、兴趣班,如古今中外提花研习班、法国时装迷你时装设计工坊等等,都是围绕展览为核心的做法。

  二是藏品,有一个培训班是专门是针对中国的设计师,与中纺中心一起合办,他们会具体深入地来看展学习,这点非常重要的,是博物馆面向专业人士的推广,学以致用,这是一种形式。另外,我们11月下旬马上要推出一个“西方内衣展”,会和浙江理工大学合作,学设计的人来看我们的藏品,同时帮馆里做一些细致的卡片,及一系列的创意设计,这些就是基于藏品延伸出来的创新理念。

  与我们合作的是上海东华大学的团队,在复制19世纪的巴瑟尔的服装的同时,还做一些时装的创新设计。与院校合作,让他们把这些文物开发利用起来,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让文物活起来”。拿出来观赏是一种,但真正能够用到今天的设计里面,我觉得更加重要,所以我们会用比较大的努力来做这件事情,科普又惠民、回馈于社会。


美术报 城市·生活 00020 光彩熠熠:馆长带您品读丝绸艺术之美 2017-11-11 美术报2017-11-1100018;美术报2017-11-1100019;美术报2017-11-1100020;5571481 2 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