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基础美术教育
“大阅兵”
(上接第16版)
【关于困难】
初中美术老师的“隐形人”现象
记者:13年的链式美术教育推广过程一定有酸甜苦辣,期间遇到哪些困难?
朱:遇到的困难主要是这样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往往是在一个阶段做得比较成熟的时候,要进行转换的时候,我们会面临在理念推进上的困难。这时,团队里的核心成员会聚到一起,来进行思维碰撞,观点碰撞。每一次到转折点的选择,就是你对教育的一个判断,对教育发展的一个预感,是老师们对课程的敏感度,这是责任的过程,也是困难最大的过程。其次,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学校会习以为常,学校领导的关注度不像你在发展过程中那么强,包括学校其他老师对你的支持度,也会慢慢弱化。这个时候老师的坚持有时候会动摇,其实在我看来,学校的习以为常是对你的最高信任。
第二个层面在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上,学校领导经过一个周期是会换的,有的时候会把美术学科弱化,特别是和之前形成一种对比的时候。往往这时美术老师情绪会非常低落,这时就需要像我这样的角色和学校领导沟通,并且鼓励这位老师。第三个现象在初高中学校特别明显,特别是初中学校,一般的美术老师,在学校里边被称之为“隐形人”。因为不如语文、数学、外语等考试科目的老师有地位。这个时候如何让其隐性,变成显性?我对他说你必须要把自己做的东西让大家看到,有的老师会被激发出来,即便是花上三、五年的时间。举个例子,我们有一位高中美术老师,一开始他觉得美术课就是看着教材上上课。后来慢慢地跟着我们的中小学老师一起活动的时候,他突然醒悟过来,问我可不可以建立一个团队。他的团队成员就是这一届的学生,开始做整合性的教育研究。也就是说链式美术教育在高中阶段里也有了推进研究,打破了高中教材课程体系,建立了既有欣赏,又有创造,又有感悟和展示的一个大场景作品。由于高中学生没有太多课余时间,他就弱化了很多动手能力,一个学期,只做一个大主题。当学生的主题性大作品呈现的时候,每一个学生都觉得自豪,因为这其中就有他的一点作品。把高中生激活了,老师自己也激活了。团队的影响,也唤醒其他老师的进入。
【关于推广】
链式美术教育的辐射圈
记者:链式美术教育在平湖地区的成功推进得益于各个学校的支持和有您这样的推手。我听到其他省份美术老师的声音是,由于他们所在的学校支持不够,即使在您这吸收到很多灵感,实际实施起来也会有很多现实困难。
朱:我一直坚持的一点是,尽力做出来,你才能让别人看到。你想到的,别人永远看不到的。当别人看到的时候,你才有机会,慢慢地凸显出来,也许会需要一个等待的过程。
记者:目前链式美术教育辐射到全国的哪些地方?具体的落地实施情况如何?
朱:应该说来平湖参观学习的团队非常多。有四川、福建、山西、新疆、贵州、深圳、上海、天津等地的特级教师、骨干教师队伍每年都会来。有些省份也会邀请我们团队骨干去上课,去讲座。当然也有在全国性的活动中呈现平湖课堂的样式,如每一届全国性的千课万人上都有我们链式美术教育团队的课。它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还是具有可操作、可复制的一种模式和范式。
【关于课堂作秀】
“秀”也能传递教育的信息
记者:很多的公开课、评比课,其实背后是由一个团队去研发的,学生和老师在台上有种表演的感觉,也就是“课堂作秀”问题您怎么看?
朱:其实我们要从另外一种视角去看这样的问题,一堂课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关照到每一个学生。真正理想的课堂是让每个孩子去表达、呈现、创造、判断。但是真正的大集体课堂里边,只能是选择性地以学生的思维点,去引发学生的思考。特别是在公开课,评比课上,都会做一些情景再现,文化虚拟,兴趣诱发,这肯定是有价值的。但是体验一个深入的学习,和所提供的40分钟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矛盾的。所以大部分老师都会选择,不去深入。所以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作秀”。对于“作秀”我一直持保留态度,因为在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状态。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语言,行为,和他所呈现的作品样式,去判断和感知到他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所以我们往往是评价它的结果。教师肯定传递着某种理念,这种理念就决定了他对于教育的理解,至少能够传递出他对教育理解的一种信息。
【新闻链接】
记“中小学链式美术教育”现场会
11月2至3日,在浙江基础美术教育成果“中小学链式美术教育”现场会上,来自海南、陕西、四川、江苏、上海等省内外的330多位美术教师参加了活动。
链式美术教育的构建顺应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融审美发展、文化理解、生命成长于一体,从链式课程创建、链式课堂变革、链式学习共同体发展三个维度推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创建的链式课程体系中的每一个“链节”被赋予了由分化转向综合的特定价值,每一个“链节”的适当比重和形式整合在一起,所形成的递进关系建立综合美术课程体系。浙师大美术学院教授、特级教师朱敬东作了主题报告《综合素养发展与链式美术教育构建》,阐述了链式美术教育的理论溯源及思辨,分享了链式美术教育构建与实施的策略与成果。
在链式美术与课堂创新、课程创生、学习共同体构建等专题报告中,浙江省教坛新秀、湖州龙泉小学的陈勇,全国课堂教学一等奖获得者、平湖市钟埭中心小学彭晓宁,省课堂教学一等奖获得者、台州市临海哲商小学吴倩,嘉兴市优秀教师、平湖新仓中心小学顾红源,省教坛新秀、东湖中学徐仁达,平湖市骨干教师徐亚琴,平湖市美术教研员冯国健等老师从不同视角阐述了基于链式美术教育理论的实践智慧。
专家论坛中,与会的专家围绕《链式美术与教育未来》和《文化滋养与人才培育》的主题对链式美术进行了主旨发言。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钱初熹教授认为,链式美术的课题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它是以国家课题为支撑,课堂教学的生成,视觉素材的融合,个性课程的开发,三个维度的提出,具有积极意义。链式美术的提出是可以跨学科运用到美术中,包括内容链、教学链、课程链、教师发展链,覆盖美术的各方面。链式美术的研究内容充实,结构方法科学合理。最值得推广的是群落链接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构建从单体结构到群体的链接,这也是平湖教育局与高校结合的典范。浙江省美术教研员冷莹老师说道,2006年11月第一次参与走向综合——浙江省美术名师研讨活动到现在,亲历和见证了链式美术带来的变化。说到平湖模式,我很乐意推荐,好的社会应该是多元化的,期待有更多的成果。浙师大李力加教授指出,“人生下来最重要的是用眼睛看世界”,而链式美术教育培养审美的眼睛,当孩子们的感官体悟不一样,面向尚未绽放的未来,其生命质量就不一样。美术文化之道在于“以美育人”,回归乡土文化的原点,文化精神中的人格典范作为教育的目的,把平湖文化源流中的教育精神作为基础教育学校美术活动的生命,通过回归乡土文化,依恋乡土文化,在乡土文化中进行文化精神启示的人格教育。 (冯国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