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书法

始是金丹换骨时

  始是金丹换骨时

  ■黄惇

  由中国书协展览部,江苏省文联、西泠印社、南京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欲换凡骨——金丹书法展”日前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金丹,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系主任。教育部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 ——编者按

  当走进这个展厅,沉浸在金丹书法篆刻作品的浓郁氛围之时,一定会想起一句耳熟能详的诗句:“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这诗句出自宋代书家黄山谷之手,后面还有两句:“谁知洛下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原来,诗是赞美五代书家杨凝式的。意思是说一般死学《兰亭序》面貌的人,以为苦学《兰亭》,便似得了仙药金丹,可以脱去凡骨,然而却转去转远,只能得其皮毛而已。而杨风子得其神髓,若即若离,离合之间,下笔便到了《兰亭》的境界。以后“无金丹”之说竟成了书法学问中的一个典故。换言之,得皮相者无金丹,得神理者有金丹。故董其昌尝言:“右军以后,杨景度深得神理,唐人以密伤韵,以媚伤骨,去晋法远矣。”

  不过,这里却有了一位真实的“金丹”。因为他从小热爱书法,所以这首诗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并由此走上追踪前贤而发愤成为书法家的道路。上世纪80年代末他考入南艺书法大专班,再数年考上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十几年后,他已成长为南艺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教授、博导。“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些年中,他多次在全国书学讨论会获奖和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他关于清代碑派书家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学术研究深入系统且具有批判色彩,在书学史和印学史的许多领域也多有发现和阐述。不用说,若非学术界公认,是无法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一等奖的。

  我曾是金丹的老师,我知道学术成就并非是他的全部。在书法篆刻的创作实践中,他也一样胸有成竹,并因此成为他学术研究的重要支撑。这个展览正是金丹展示给人们的另一面。其草书如急雨旋风,其楷书如谦谦君子。激越时散锋破毫皆成佳构,沉静时长篇千字精气贯一。能看到王羲之、王献之、杨凝式、王铎、傅山等多家的影子,却又不似之似,混融无迹。所谓妙在能合,神在能离。如老米之“集古字”、禅家之“百衲衣”。他的篆刻亦能自成家数,平正中寓奇崛,刀痕外见笔意。取法与无法都能得心应手。闻其一日能刻十数方印,此速令我感叹不已。

  金丹为人沉默寡语,同学朋友聚会,酒酣耳热时相与剧谈争辩,不太会听到金丹的声音。然若在讲台之上或学术研讨会上发言,他则铿锵有力,条理清晰,多一句废话也没有。不鸣则已,鸣必如掷地有声。然以我察之,沉默寡言只是他的外表,内心则有热血奔腾的另一面。前者理性,长于思考可作学问;后者感性,长于艺术有创作之才。两者合之,如鲲鹏二翼,可高翔远飞。古贤云:“默如雷”,又云:“沉默是金”。用之论金丹和他的书印,君看是否恰到好处?

  进入壮年的金丹,正蒸蒸日上,在书印的风格形成与变化上,都有着许多上升的空间。如今之书坛喧嚣尘上,热闹非常。凡有志于此者,都知道宁静致远的道理,金丹有今日之成就即在懂得静默的意义,更知道无数个寒灯下苦读的价值。但是,还有未来,是金子在尘埃中总会发光,因此且将今日之展览当作人生里程的又一个起点,是最好的选择。于是,我想到了陆游以黄山谷那首诗作典写下的另两句诗:“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


美术报 书法 00017 始是金丹换骨时 2017-11-18 美术报2017-11-1800019;5638349 2 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