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刻字艺术的“本体”与发展
现代刻字艺术的“本体”与发展
日前,记者采访中国书法家协会刻字委员会副主任王志安,对话现代刻字艺术所要注意的意识形态和本体问题。
美术报:近20多年来,现代刻字艺术的发展现状如何?
王志安:现代刻字艺术是植根于书法、传统刻字艺术,升华而成的“大书法”(书法、篆刻、刻字)门类中一门新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古老而又年轻。若从199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刻字艺术委员会算起,至今已走过了26年艺术历程。现代刻字艺术,具有独特的刻写方式,抒情的艺术语言,崭新的艺术形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进入大众期待的时代审美视野后,在全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到今天,全国现代刻字艺术展已举办了十届,全国现代刻字艺术理论研讨会已举办了三届,主办和参与的国际刻字艺术交流大展已到了第十九届,国际刻字艺术大展赛举办了三届。全国参与刻字创作投稿的作者已有两万多人次,基本的创作队伍有3000多人。在组织建设上已有20多个省市书协成立了刻字艺术委员会。在艺术上,经过广大作者的不断研究、创作实践探索,已确立了属于现代刻字艺术属性的艺术本体和形式,形成了系统的创作理论和创作技法体系,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民族风格,随时代发展的现代刻字艺术,且在国际刻字联盟中独树一帜,受到了多国艺术家的高度赞扬,彰显了中国作为刻字母国的地位。中国的刻字作者取得了在历届国际刻字艺术大展赛中获奖最多、而且能连续夺冠的骄人成绩。
美术报:对于现代刻字艺术,大众还是相对陌生,它与传统刻字的区别在哪里?
王志安:传统刻字从殷商甲骨文的契刻算起,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而现代刻字艺术,只有20多年的发展进程,所以大家对现代刻字艺术的了解和认识程度与“纯书法”不能同日而语。有不少人对现代刻字艺术只是囿于书法、传统刻字(碑版、楹联匾牌或工艺器皿的文字点缀上)的意识视角,他们对于新艺术形式的出现心理准备尚不足,认为:“刻字就应该去刻碑、刻牌匾、刻锅碗瓢盆”“刻字怎么能分传统、现代呢?现代人刻的字就是现代刻字!”“全国刻字展,如果是刻碑、刻楹联牌匾,刻工艺器皿,不就很好吗?哪个古人是像你们这样刻的,你们的这种行为是反艺术行为!”这些认识,不能说是他们的错,只能说对现代刻字、新型艺术的关注不够。这些认识无疑是混淆了艺术本体和艺术形式所致。现代刻字是传统刻字的升华,如同印章发展到篆刻艺术的关系。现代刻字在形式上赋予了现代的审美元素、刀的个性、刻的因素、肌理的表情、硬质载体的语言和色彩的情怀,尤其是融入了四维的时空构成,展现了源于传统,当随时代的全新的审美形态。在内容上赋予了作者的情感、自我和时代审美取向。
传统刻字与现代刻字,两者虽然都以汉字书法为素材,但由于它们的性质、形式、本体和功能不同,其各自审美特征之间的差异是十分鲜明的,简单地说,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是主体不同。传统刻字书刻分离,由书法家书丹、工匠镌刻,刻字者是功利劳动;现代刻字艺术是文人参与、主导、组织,属艺术家自书自刻的完整创作,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鲜明的个性特征。
二是客体不同。两者虽然都有书法创作的过程,类似于复刻形式的再现。但书写对于传统刻字而言是定型的,是书法作品的再现,在形式上只是二维与三维的区别;现代刻字艺术是以汉字为基本素材,根据文意有感而发,以契刻为形式和语言,去诠释作品的主题性、思想性、意象性、哲理性和学术性,是综合的艺术创作。
三是本体不同。传统刻字只是再现书法作品之美,形式无独立性,其本体仍是书法的;现代刻字是通过书法创作、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等艺术表现手段,把作者创作理念、意识、文化、审美理想等进行综合呈现来表达自我,从而创造出一件“有意味”的艺术作品。
四是载体不同。传统刻字所使用的广泛载体是根据实用性来确定的;现代刻字以木材为主要载体,其质地具有软硬适中、易于受刀、可塑性强、大小随意和易吸附颜料的特点,成为了艺术创作定向性的载体。如同书法、国画,虽然在任何物质材料上都能书写、绘画,但由于宣纸的独特性,水墨生发所形成的独特的点、线、面等形式语言,是其他纸张、材料所不能替代的。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大家可能对现代刻字艺术会有个初步的了解,它不是传统刻字形而下匠人的技术模刻,而是形而上的艺术创作,在艺术上具有自身姓“刻”的独立的艺术本体和艺术形式。
美术报:您不止一次提出“义形创作”这个概念,如何理解?
王志安:这个题目说起来就比较长了。关于“义形创作”理念及创作模式,我思考过多年。2009年“全国第三届现代刻字理论研讨会”我的论文《简论中国现代刻字艺术之发展》,其中已有“义形创作”理念的一些思想在其中。2010年我在清华美术学院高研班上曾提出16字的教学方针,“义形创作”就是其中之一,即:“书刻共进、义形创作、强化修养、长远发展”。理念和创作模式的提出,是针对我国现代刻字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而来的,如:模仿日韩的古典主义、现代主义风格,无序的重形式、好穿插,盲目跟风所造成的雷同,以不变应万变的程式化创作等。一味的追求感官刺激,求新求异和无自我的所谓创作,造成了思想、文化和民族内涵、民族风格的缺失。在这一大背景下,重新审视、思考、定位我国现代刻字艺术的发展,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义形创作”理念即:书法表现“意”、“象”之境;现代刻字的“义形创作”诠释书法、文化之“象”。“义形创作”方式,以书法为素材、文学之“义”为内容、构成为形式。以作者心灵的感应、独特的艺术形式,诠释了对自然、对生活、对生命、对社会的感受和关注。“义”是所欲表达的内容,也包含正义、道义、正道之意。中国的现代刻字艺术当有别于他国,走符合中国传统美学、中国艺术精神、中国艺术哲学之路。通过“义”和“形”,表现“意、象、情、景、境”的传统审美,使作品更具有思想性、主题性、哲理性和学术性。
“形”,即形式。以书法形式为素材,吸收现代刻字艺术构成的创作原理、方法、去展现“义”之含义。
(下转第17版)
现代刻字应回归书法本位
■刘宗超
现代刻字艺术自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览被接纳为其中一个展项,得以在国展中与书法、篆刻并列,标志着这一艺术形式获得了快速发展的平台。同时,这也促使其必须不断接受来自书法、篆刻方面的横向对比与制约,在“对话”中不断调整自己原来的发展轨道,而呈现新的创作状态。
经过二十余年全国性刻字展览活动的历练和推动,现代刻字艺术的自身特色——“本体语言”基本探索形成。它具有独特的作品感、匠心构思、抒情的“刻”字方式、鲜明的时代气息(作品适合现代生活环境悬挂,装饰性强等因素)。其在艺术意蕴、书法特色、色彩构成、构思立意、立体造型、刀法肌理、文化品味等方面,已经确立了它在“大书法”格局中独特的艺术面貌。国展中的毛笔书法重在展示传统书法的魅力和文辞的文学特色,篆刻艺术由于“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的属性,使其偏于小幅印屏精雕细刻式的展示。而现代刻字则是介于二者规模之间的原件的展览,作品装潢精美、大书深刻、色彩亮丽、刀法独特、肌理细腻、构成立体,使现代刻字具有不可替代的“工艺”之美和书法韵味。书刻并举,相映生辉,刻字作品有效拓展了书法美的表现样式。
当代优秀的刻字作品,形式先声夺人,具有突出的“创作”意识。每件作品都有一个独特形式,从作品的内容到形式构成,共同营造了独特的“作品”形式。一件好作品代表了该刻字艺术家独特的作品构思,是独特创造。但当代刻字也出现了过于追求“作品感”和现代气息,过于强化色彩运用和立体构成的倾向,逐渐被书法核心圈边缘化的倾向。现代刻字面临如何与书法、篆刻协调共进的问题,即如何回归书法本位的问题。应该考虑以下问题:
汉字形象应来源于“书法”形态
现代刻字作品刻的当然是“汉字”,但是,不能满足于只是汉字就行,刻出的汉字形象应是具有书法水平的汉字。就像书法创作不能只满足于写的是汉字,要写出具有艺术水平的汉字(既有传统又有创新)一样。
我国的书法艺术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一整套“语言规则”,才使汉字的艺术水平上升得很高。“刻字”既然与毛笔书法同属“书法”范畴,就应该取法书法优秀传统以完善自身美的形式。如果孤立地与“书法”划清界线,或孤立地复制“书法”,便成了两个极端,对刻字自身发展反而不利。 “现代书法首展”的创作教训是值得刻字界汲取的。那种“看图识字”、“图解字义”的创作方法,便是舍弃优秀书法传统的浅层次创新。创变的动机可嘉,途径与结果却令人失望。
既不能照搬书法,也不能舍弃优秀书法传统,关键在于把握好继承传统与个性创新的“度”。刻字和毛笔书法各有自己的艺术语言,一个人成了书法家也不一定能成为刻字艺术家(兼之者当然更好)。只要刻字创作者有一定的书法创作水平,他的作品能获得尽可能多的人的赏识,他便是成功的。
研习传统技法,掌握刻写表现力
研究并熟习传统刻字技法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刻写表现力。日本现代刻字兴起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他们把刻字作为艺术追求,使传统刻字由书刻分离、重在“再现”进入到了自书自刻、自行装潢的完整“表现”阶段。在此影响下,我国在八十年代也开始了刻字的艺术化追求。刻字之所以成为艺术,取决于它有他种艺术形式不能取代的形式及表现手法,通过对凿刻过程的关注具有了抒情表现的作用。所以现代刻字不是为了再现既定书法作品,而是充分发挥创作者的艺术创造力,利用刀刻和理想木材的特点,以创作出书法作品所无法取代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效果。
我国的刻字历史相当悠久。不过,传统刻字以再现既有书法形象、忠实的保存所刻的书法作品为目的,一直没有像篆刻那样走向独立,因此,不能称之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但是,那些“下真迹一等”的摹刻,却是体现着相当熟练的雕刻技法。传统刻字,或先朱书后刀刻,或直接镌刻,刻写技法熟练。那些刻工通过娴熟的技法逼真地再现了原书作的魅力。或单刀冲刻,或双刀刻制,笔画的起承转折处的刀法处理,都有一定技巧,值得仔细研究体会。
现代刻字应该涵养作品内涵
现代刻字创作应该如何发展?怎样增加刻字作品的表现力?是刻字界共同思考的问题。权希军先生曾提出了“以阳刻为主的中国刻字”的主张,吕如雄、王志安先生倡导了“主题刻字”的观念,王志安先生倡导了“义形刻字”创作模式,都在刻字创作中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优秀的刻字作品应当具有丰富的内涵,而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形式”指的是作品的外观形象,包括汉字形象的书法美、凿刻的形式美、材料肌理的美、色彩及装饰的美。作品的“内容”指的是通过作品形式所产生的有个性风格和感染力的艺术境界与意味。在这里,文字内容并不能等同于作品的“内容”,否则,刻字作品容易变成文字内容的“传声筒”,成为浅显的形式。
从事刻字创作不仅要吸取书法的优秀传统“为我所用”,而且要学会运用书法创作的思维方式。书法通过字形以立“象”,而其取法的则是天地万物。其思维方式也即是“书肇于自然”(蔡邕)、“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韩愈《送高闲上人序》)。这样,书法创作便成了联结“天”与“人”的媒介。这种吞吐天地万物的气魄,成就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才使书法成为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一面镜子。现代刻字艺术应从自然、社会及人本身获得创作的灵感,使刻字艺术能紧跟时代发展,能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反映时代风貌。
(作者系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