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鉴藏

文章导航

乾隆如何鉴赏书法

  中国历代帝王中,最热衷于题字作跋的莫过于乾隆。御览之下,必有跋语,驻跸之处,自有题字,但凡书法、绘画、陶瓷、玉器、石刻乃至文玩、家具、建筑,都留下了乾隆的题记,尤其是清宫旧藏的书画,更是“重灾区”。

  如此沉迷于题字作跋,那么乾隆的书法水平究竟如何,乾隆又是怎样鉴赏古代书法作品的呢?

  用宋代笺纸练字的“业余书法家”

  从顺治朝开始,清代的帝王无不重视书法。康熙有一座右铭:“无一日不写字,无一日不读书”。康熙自幼好学工书,尤好董其昌书法,风格清丽洒脱,颇有帖学的风范。雍正取法赵孟頫和董其昌,行笔疾驰有序,畅朗娴熟,文雅遒劲。乾隆自幼生活在宫廷品书论画的环境中,可谓是耳濡目染。即便登基之后,闲暇之时,仍“弄翰抒毫”,以翰墨自娱,通过临习古帖、书法创作与书法赏鉴,颐养性情,正如其常用的闲章“陶冶性灵”“观书为乐”“几暇怡情”“耽书是宿缘”等所刻。

  虽是“业余书法家”,却是勤于练习。梁诗正等人在《快雪时晴帖》跋语中谈到:“我皇上好古敏求,万几之暇,精研八法,是帖心摹手追,不下数十百本。”在臣子的眼中,乾隆是个勤奋的皇帝。为了达到更好的摹写效果,乾隆使用了珍稀的宋代笺纸。他不止一次在诗文、题跋中谈到了宋笺,认为宋笺适宜书写。但宋笺珍稀难得,乾隆在书写前,先在普通纸张上试写,而后书写在宋笺上。乾隆不只一次命工匠洗去旧字,将宋笺尽可能地重新利用。

  此外,在题字作书之前,乾隆还命懋勤殿的侍从按照纸幅的大小,安排字的顺序及行款的位置,并起好草稿。乾隆对照着草稿,仔细摹写。根据《石渠宝笈》初、续及三编的著录,从乾隆二年到五十七年,乾隆的临书和题识总计约有700余件,每年都有作品留下。可以看出乾隆的书法从清秀流利逐渐转变为圆劲浑厚,但以行、草为主的书体并未改变,清峻飘逸、含蓄蕴藉的风格,一如他推崇的王羲之。

  对书法艺术的熟识与掌握,是乾隆鉴赏古代书法作品的必要基础。

  “业余书法家”的专业鉴赏

  乾隆和同时代的收藏家一样,对晋唐名迹十分推崇。不仅继承了晚明以来的鉴赏方法,更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鉴赏视角。本文概括为“考释流传”“风格赏析”和“钤印题跋”3个方面。

  首先,是考释流传。晋唐书画,流传千年,保存下来的寥若晨星,即便有幸存留,也出现了作者不详、年代模糊、真伪难辨的情况。乾隆当然也面临着这些问题。对于乾隆而言,最直接的鉴定方法是考释流传经过,从书画材质、文献著录、收藏印记、前人题跋等方面考释书法的年代、作者与真伪。清宫旧藏《出师颂》,有两个传本,一个是绍兴内府本,一个是宣和内府本。绍兴本有米友仁跋语,后归王世贞尔雅楼,并收录在《弇州续稿》中。宣和本则是文彭、文嘉旧藏,著录在《钤山堂书画记》中。乾隆得到了两卷《出师颂》。一卷有米友仁跋语,乾隆参照王世贞《弇州续稿》及米友仁跋语,断定其为王世贞旧藏,是绍兴内府本。另一卷,则根据笔意,认为其“墨气笔意,似出双钩”。但没有明确判定后者是伪作,只是定为次等。

  其次,风格赏析。乾隆虽是“业余书法家”,但勤于临帖,饱览皇家珍藏,周围还有为数众多的精于书画的臣工,其对晋唐书法风格也别有一番认识。清宫旧藏《临钟繇古千文》传为王羲之真迹,1748年乾隆将其定为“内府鉴藏神品”,并作题识。其中有一段谈到此帖的风格:“观其笔意精到,而结构特为谨严,王肯堂曾收之郁冈斋帖,谓米元章定为右军书。”1752年,又作题识曰:“其用笔结体,绰有内史矩矱,向以为的系真迹,谛观之,实双钩本也。然鉴藏印识历历可数,卷首有瘦金题签,即双钩亦当出唐宋高手”。或许是乾隆对王羲之书法的痴迷,自然而然地把《临钟繇古千文》视为真迹,称赞其笔意精到,结构严谨。但随着乾隆鉴赏水平的提高,又逐步认识到当初判定的错误,并再作题识,提出“双钩本”的看法,且是出自唐宋人之手的作品。

  再者,钤印题跋。乾隆青睐的书画,都会钤盖本人印章或题跋,如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如果只是一般阅览,则只有钤印或书写题签,如王羲之《曹娥碑》。《快雪时晴帖》最能代表乾隆对题跋的沉迷。王羲之墨迹只有四行,大约占半开,原藏者唐太宗、宋徽宗、宋高宗、金章宗、元仁宗等,只钤印玺若干,另有赵孟頫等寥寥几人的题跋。而前副页四开、后副页九开及本幅的对幅,都布满了乾隆的题识、御题诗与摹古绘画,常常要在左右绫裱处挖出空白,用以题字。空白题满后,另行挖白,绫裱之处,几无缝隙,成为乾隆本人的书画册。根据书画家何传馨的统计,乾隆在《快雪时晴帖》上留下了多达63则的题识,年代从1746年到1795年之后,横跨半个世纪。乾隆的题跋多在冬日,以诗歌吟咏瑞雪丰年。

  如何看待乾隆的书法鉴赏

  乾隆倚靠广袤的大清江山,以内府丰厚的皇家收藏为基础,以临碑摹帖为前提,把书法鉴赏作为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既“藏”又“赏”,既以“弄翰抒毫”为乐,又通过“翰墨自娱”将自身融入中国传统的士大夫生活。乾隆常常在绘画中,把自己描绘成一个汉族士大夫。当乾隆下江南,召见南明遗士的时候,不仅是以皇帝的身份,也是以文化继承人的面孔,与那些捍卫“汉官威仪”的遗老遗少,品书论画。驻跸之处,总是留下墨宝,或是石碑,或是匾额,或是楹联,不仅是性好题字,也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淡化自己的“异族”身份,并以此感化士人学者,倡导文治。

  乾隆在保护古代艺术品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乾隆时代,大量珍稀的古代书画作品入藏内府,重加装池,配以囊盒,题签考释,著录成册,奠定了今日故宫博物院的重要基础。当然,就古代书法作品而言,乾隆所认为的晋唐真迹,很多并非真迹,只是摹本,其考释、鉴定的方法,也颇有争议。乾隆在古代书画上的题识,虽有毁坏古代艺术品的嫌疑,如《快雪时晴帖》上的题识,不惜在绫裱上挖出空白。却不得不说是中国书画鉴赏的一个传统,乾隆只是把这种传统发展到了极致。或者说,这种题跋本身,也已经成为中国书画鉴赏史的一部分。

  现在的“乾隆收藏热”,大多只是热衷于乾隆时代的艺术品,如陶瓷、玉器、珐琅器等,尤其是乾隆时代的宫廷用品。乾隆御笔也备受推崇。有评论家认为乾隆对艺术的品位偏俗气,甚至是低俗。也有人提出“乾隆收藏热”应该降温。在赞叹乾隆艺术品的伟大、美丽之时,请不要忘记乾隆的书法修养,尤其是乾隆鉴赏古代书法作品时的方法与态度。

  (作者供职于杭州博物馆)


美术报 鉴藏 00011 乾隆如何鉴赏书法 2017-12-02 5846012 2 2017年12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