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移师杭州
■本报记者 赵丽莎 通讯员 张侃诚
今年是20世纪中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诞辰120周年,5月,“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潘天寿一时成为时下中国画坛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他“一味霸悍”的绘画,他关于“中西绘画拉开距离,两峰独立”的观点,特别是他“振兴民族艺术,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所表现出的一种文化自信和担当,都无疑对当下中国画坛乃至文化界有着深刻的启示与时代意义。
时隔7个月,“潘天寿大展”移师故土,12月1日,“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作为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在浙江美术馆展出。展览此番巡回到杭州,回到潘天寿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在展示上突出潘天寿的教育形象和教育贡献以及中国画学脉传承的绵延不绝。与中国美术馆不一样的是,在展厅设计上,浙江美术馆的策展整体突出呈现了潘天寿的师容、师艺、师言和师影,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一下子使人浸润在大师的音容笑貌中。另外,此次巡展还有诸多亮点,比如1953年的《松梅群鸽图》,以及两幅巨作《暮色劲松》、《无限风光》都在展览中呈现。
史上规模最大的潘天寿展览
120余幅代表作讲述艺术人生
作为史上最大规模的潘天寿作品展,本次展览展出来自中国美术馆、潘天寿纪念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宁海县文物办、西泠印社等120余幅潘天寿代表作及其手稿文献等。展览分为“高风峻骨”“饮水生涯”“一味霸悍”“奇崛明豁”“雁荡山花”和“守常达变”六大版块。从艺术风骨、教育贡献、画学思想、笔墨成就、构图章法、写生造化、传承创新等多个方面出发,将画作、画论、诗词编织为一体,全方位地讲述作为艺术家、教育家、画学家的潘天寿,向观众展现这位立体的画史伟人。
“高风峻骨”版块展示潘天寿成熟期的代表性巨作,力求突出潘天寿艺术的最大特点——“风骨”。“一味霸悍”版块重点展现潘天寿作品的笔墨成就。“奇崛明豁”版块聚焦潘天寿在中国画章法上的创造匠心。“雁荡山花”版块以潘天寿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的雁荡山写生为切入口,展示潘天寿“传统出新”创作之路的思想轨迹和实践求索。“守常达变”版块展示潘天寿在艺术创造上的传承和创新。“饮水生涯”版块通过档案、手稿等文献,全面呈现潘天寿生平、教育贡献和画学思想。
潘天寿家乡宁海还为此次展览出借了潘天寿早年作品,与潘天寿历年作品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笔墨发展脉络,可以充分领略潘天寿笔墨上的杰出成就。
多件大作初现浙江
两件巨幅水牛图首次合璧展出
牛是潘天寿重要的艺术创作题材,展览首次将潘天寿两件巨幅水牛图合璧展出。一幅是潘天寿创作于1948年的《耕罢》,由宁海文物办收藏。另一幅是潘天寿纪念馆收藏的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夏塘水牛图》。
《耕罢》图中牛背以泼墨和干擦为之,将老牛身上脏兮兮的泥、毛混在一起的状态表现出来。《夏塘水牛图》则气势恢弘,用湿笔把老牛劳动过后到河里洗澡的疲惫不堪状态表现得生动形象。这两幅作品中的牛都画得厚重、怪拙,体现了牛的本性。丑中见美是潘天寿一贯追求的美学本质。
潘天寿生于乡村,长于乡村,他对乡村怀有深深的眷恋。他从小便在家旁的山上放牛。这两幅水牛创作时间虽相隔有十几年,但都表达了潘天寿内心对家乡和童年生活的情感。
宽2.65米,长6.85米的《光华旦旦》是潘天寿现存作品中尺寸最大的一幅,是其于1964年应杭州饭店的要求而创作的。画上题诗为《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1964年十五周年国庆,为作卿云歌辞意颂之。”画面意境隽永而昂扬,歌颂了国家的昌盛与永恒。
此幅画作于20年前潘天寿100周年纪念大展及今年5月的120周年纪念大展时曾在北京展出过两次。这次在浙江美术馆展出,是这件巨制多年来第一次在浙江公开展示。
据悉,展览同期还将围绕“潘天寿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潘天寿的艺术问题”等主题展开学术研讨会,并开展多场画家导览及丰富多彩的公共教育活动。展览将展至2018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