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乃大的美术世界
■俞鹏飞(诸暨)
诸暨是古越文化发祥地,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尤其在书画方面,元代梅竹宗师王冕、元末明初文坛奇才杨维桢、明末清初画坛巨擘陈洪绶,这三位先贤的艺术成就,蜚声海内外。20世纪以来,诸暨则有赵岐山、陈望斗、余任天、寿崇德等丹青名家。然而,大多数人对诸暨籍画家抑或美术教育家俞乃大(笔名阿大)非常陌生。
近日,《阿大画传》(上、下)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11月30日,该书首发式暨纪念俞乃大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举行。于是,一位美术界和美术教育界“熟悉的陌生人”,终于穿过几十年的历史迷雾,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
有史料表明,早在1940年代,俞乃大的漫画成就已声名远播,一度与丰子恺齐名,有“北子恺、南阿大”之誉。然而,从他去世以后,其大量作品因各种原因尘封雪藏,致使研究宣传无着,画家和作品皆沉寂30余载。
俞乃大进入美术世界是从浙江艺专起步的,后来又到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美术,因而接受了系统的西方美术教育。他早期的水粉画作,因战乱而大量散失,现在留下的多为1940年代的一些作品,如《血》《盼》《光》《逆风》,这些作品和米勒的《播种者》《拾穗者》《锯木头》《牧羊女》的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俞乃大对美术意义的理解不仅在于构图、光影、透视、轮廓、明暗、结构等技巧方面,还学习借鉴西方流行的印象派、抽象派手法来尝试作画,并运用于后来的美术教育上。
1935—1937年间,俞乃大迎来了他人生的创作旺季,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1935年,他开始在南京中央大学担任美术讲师,生活稍微安定,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创作,署名“阿大”的漫画作品开始在报刊杂志上陆续发表。
俞乃大是第一位将鲁迅名著《阿Q正传》改编成漫画的画家。1936年夏,漫画《阿Q正传》在南京《朝报》连载发表43幅,后因日寇入侵而终止,他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对阿Q进行了再创作,使得阿Q的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鲜明。
这一时期,他的创作风格有了很大转变,从讲究技巧、色彩、用光,转到脱俗、平易、质朴,也开始摆脱西洋画法注重的解剖、透视和比例,而是以夸张、变形的手法传神刻画,人物情态天真而幽默,容易为民众所接受。他的漫画都是毛笔创作,并结合传统国画中的写意,用笔简单,意境深远。
1937年夏,“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正在诸暨老家探亲的俞乃大无法北上南京,只能举家南迁。他在携家人转辗浙中、浙南山区的途中,看到了农村一成不变的落后、困苦和愚昧,遂沿路完成写实的《乡村素描》60幅,好友丰子恺为此特地作序,称这些画作是“斥妄”,是“人生社会改良进步的源”。从斥妄到显真,从斥妄识非心,俞乃大的美术世界观开始发生质的蜕变,提高到一种新的境界。
俞乃大南下后首先是在丽水碧湖的“抗日自卫委员会青年训练团”工作,担任美术教官,专门从事抗日宣传画的创作。不久,他出任浙江省战时美术工作者协会理事长,与友人一起创办了《老百姓》《战画》等刊物,还和张乐平、万缇思、杨可扬等人创办了《刀与笔》。《老百姓》是动员、宣传民众奋起抗战的代表性杂志,俞乃大包揽了全部封面插画的创作,每一期都以抗战漫画为题材,精心绘制,极富号召性和鼓动性,显示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如果说前十年,俞乃大是为学美术、谋就业、图生活而拼搏,那么从抗战为契机,阿大迅速成为一名战士,愤然拿起画笔作武器,冲到了宣传抗战、动员民众、揭露敌寇的第一线。
抗战胜利后,俞乃大以浙江省美协理事长的身份,举办过3次全国木刻展和多次全省画展。
1946年,俞乃大利用暑期赴台湾观光写生一个半月,期间完成100多幅水彩画、水粉画和速写手稿。翌年,在杭州民众教育馆举办《台湾风光》画展,可以说,他是抗战胜利后第一批赴台写生的画家,从台北到高雄,从阿里山到日月潭,从四重溪到鹅銮鼻……俞乃大通过手中的笔,把宝岛特有民俗和光复后的美好风光展示给大陆同胞,使人们对这块沦陷已久又重新光复的土地,燃起新的建设热情。
新中国成立后,俞乃大先后在杭州建国中学、杭州初级中学(现四中)、杭州师范学校任教,后又出任杭州市中等学校美术教研大组组长,并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这期间,俞乃大创作的主题,是紧密配合形势宣传的,如招贴画《明天的中国》《第一代知识农民》,连环画《一个空白村的变化》《从黑暗到光明》《抗美援朝》等,其他还有不少儿童故事插画,如《水牛回家》《灭虫廿七万》等。
1953年起,他先后编写出版了《小学美术科参考资料》(丰子恺合作校订)《小学劳作科参考资料》《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点滴体会》等初等美术教材,为儿童美术劳技教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退休后的俞乃大还舍不得放下手中的笔,他编纂一套新的美术教材,总结半个世纪来的美术教学经验,整理自己幸存的作品……
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俞乃大于1979年独自完成《中小学美术知识参考资料》,其中部分内容被上海美术出版社录用,编入《中小学美术教师手册》。
1982年9月,76岁的俞乃大画了最后一幅《鸭》,自题:“轮廓不准,视力衰退,手发抖,明暗调子刻划不出来,休矣!”颇有弘一法师临终书写“悲欣交集”的感慨。至此,以绘画艺术为生命的俞乃大,因病无奈放下了手中的画笔。次年12月,俞乃大因患帕金森氏综合症,医治无效,在杭州逝世。
“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俞乃大的美术世界中,饱含着两大思想境界:一是不为个人名利,献身民族解放斗争;二是数十年如一日,献身美术教育事业。我相信,这位曾与丰子恺齐名的艺术大师,随着《阿大画传》的出版,终将归来,被人们铭记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