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美育

美国“文化实验室”对社区教育的启发

  社区教育,源于欧洲。十九世纪中叶,丹麦人柯隆威等人创办的“民众学堂”应该算是社区教育的雏形。社区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区教育的概念,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理解。

  作者应美国博物馆联盟(AAM)的邀请,于2017年10月31日至12月15日,参加了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博物馆教育与策展海外研修计划”交流项目。本文为其在美国史密森尼学会考察交流时所写。

  在美国,社区教育被普遍认为是为社区不同种族、性别、年龄、职业、生活状况的所有成员提供的有别于学校教育非正规的社会教育服务。活动项目的实施主要根据社区公众的实际需要来组织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灵活多样。其中,美国史密森尼学会由策展人、艺术家一起介入社区的“文化实验室”项目是一个很好的社区教育范例。项目成功地将展览活动移植到社区,打破了美术馆“墙”的概念与界限,为美术馆教育拓展了一种新的实践模式。

  史密森尼学会是美国的一个文化象征,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系统和研究机构,学会除了19家博物馆和美术馆全年向公众开放以外,它还有9家研究机构,为博物馆教育、展览、典藏等相关活动提供学术与研究支持。史密森尼学会为社区公众每年定向开展多样性的教育活动,不仅传播知识,还致力于引导公众广泛参与和互动体验,从中获得快乐和感悟。

  “文化实验室”是史密森尼学会众多社区教育活动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介入项目,它的主体是由策展人、艺术家、公众(参与者)三者来一起架构的,是在经过较长时间的社区咨询和调研基础之上策划实施的。在当下,作为公共项目的策划者、传达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策展人正以多重身份介入社会关系之中,成为艺术家与社会、艺术作品与公众之间产生关联并有效沟通的重要桥梁。在“文化实验室”项目中,策展人同样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但与其它展览不同的是,该项目对于策展人的选择方面较为灵活。它可以放手交给能够做出好的策划方案和具体实施的社区人群。策展人不一定要有专业的策展背景,只要你熟悉社区的需求,人人都可以作为策展人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其次是在艺术家的选择方面更为务实。项目先由艺术家提供作品或图片,经由社区策展人反复遴选从中决定哪些艺术家和作品可以入围展览。从展览项目的立意和组织阶段开始,展览就始终围绕在社区公众的需求层面来策划和实施,以保证展出期间会吸引更多社区公众能够积极参与其中。

  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社区展览活动有所不同的是,史密森尼学会“文化实验室”项目突出引导功能,注重公众的视觉体验与身体参与。同时,艺术家自始至终都全程参与其中,除了为观众进行现场的导览,还要引领观众参与和互动。

  我国的美术馆教育发展起步比较晚,目前各地美术馆偏重展览而轻视教育的现状依然存在。虽然许多美术馆已经成立专门的教育部门,但是在教育活动的开展和社会公众的参与响应方面却又参差不齐,教育模式和内容往往单调乏味,形式雷同,呈现出极不平衡的发展状态。我认为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对于新时期社会及公众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二是对于如何建构美术馆教育体系没有认知,也没有思考,缺乏长远的目标规划和有效的机制保障。三是对于美术馆公共教育的专业团队建设和扶持力度不够,美术馆缺少专业的美术馆教育人才。四是对于美术馆服务社会,美育大众的责任意识淡薄,“有位无为”,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缺失。

  所以,相对于美国史密森尼学会推出的“文化实验室”项目,从社会教育的角度出发,目前我国的美术馆在针对社区教育方面还缺乏清晰的认知和足够的思考,美术馆公共教育职能需要重新考量和定位。现阶段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以应对社区教育的挑战:一是建立与社区的信任关系;二是确立“展览既是教育”的理念;三是突出公众的参与和互动意识;四是注重信息和数据的整理收集。


美术报 美育 00022 美国“文化实验室”对社区教育的启发 2017-12-30 美术报2017-12-3000009;6098689 2 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