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视野下的美育哲学反思
■蔡惠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副教授)
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哲学观念必定影响着当时美术教育的风向,并形成相应的美术教育思潮,20世纪几种重要的美术思潮实用主义、工具主义、本质主义等都是受到当时哲学观念的影响。当代哲学进入以意义研究为核心的时代,形成了分析哲学和现象学两大哲学潮流。以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为代表性的现象学家,通过对现象学的研究,经历持续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深刻内涵的现象学哲学流派,其哲学观在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包括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现象学试图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打破自然科学主义笼罩下的实证-分析控制的教育研究的禁锢,以一种直接的语言描述的研究方法来阐述事件。目前国内已有的教育现象学研究倾向于以现象学的方法论来进入教育研究,采用比较多的学科有教育学、心理学、语文、体育等,美术学科的研究较少。
当代美术教育可以从现象学哲学本体论、方法论、诠释学等方面得到一些启示,并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加以实施和研究。
现象学与美术教育的本体论反思
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研究转向本体论,他对艺术的本质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艺术本质就是真理的自行设置入作品中。”艺术与诗是最接近真理的表现形式。艺术的本质是真理的自行植入,对艺术作品的认知必然要通过其外在的形式、内容、主题,达到其内在的真理之思。按照现象学哲学观对艺术本质的理解,在美术教育中也要通过美术教育的形式、内容、主题,达到美术教育本质的把握,即人的教育;而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则从形式、内容、主题等外在形式的“美”达到艺术作品真理的本质之“真”。“回到事物本身”不仅是现象学方法论重要方式,也是现象学研究的最根本原则。从事物本身而不是别的东西来开始你的研究,“事物本身”即事物的本真状态、本质状态,抛弃既定的形式与模式,达到原初之处。美术教育也是如此,既定的各种研究模式、研究方法可能是一种潜在的“遮蔽”,真正的美术教育实施需要对各自预设的“解蔽”。美术教学的过程也是如此,重点在对教学本质的把握而不是外在形式的追求,这是现象学本质论带来的启示之一。
现象学方法论与美术课堂教学反思
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即超越论还原,是指还原到纯粹的主体性上去,是现象学独有的方法。悬置即现象学还原的方法之一,完全中立地、客观地观察世界是不可能的,我们通常带着“成见”来看,加括号,悬置,是不带成见的观察,不要预设已有的分类和流派,指导学生纯粹地观察,回到看本身。在美术教育中,加括号的悬置就是不带成见的观察,不带预设的课堂实践,还原掉已有的教学模式和固定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纯粹地观察与实践,不带预设的目标和答案。在美术的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日常的观察与日常生活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对体验的重视,对日常经验的重视,对体验环境整体性的重视,对情境的重视都是现象学带给我们美术教学的启示。
现象学诠释学对美术欣赏课的启示
现象学认为我们的世界,即日常世界,是一个主体间的意义世界,每一个人在体验中都会发现意义,语言是连接主体体验的主要力量,它是确认人们真实视觉的一个工具。它构成了材料的主要来源,是研究者用来影响读者并取得共识的方法。伽达默尔认为任何艺术作品的再现,都是艺术作品本身的继续存在方式,因此艺术作品的真理性既不孤立地在作品上,也不孤立的在作为审美意识的主体上,艺术的真理和意义只存在于以后对它的理解和解释的无限过程中。“艺术作品只有当被表现、被理解和被解释的时候,才具有意义,艺术作品只有在被表现、被理解和被解释时,他的意义才得以实现。”
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观念,现象学对教育正在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不可避免地波及美术教育。作为还身处其中的时代,这种影响要走向何方,还无法盖棺定论,写出答案。但是我们应该敏感地看到现象学哲学观念的导向,思考其与美术教育的关系,并在教学与实践中加以探索和研究。现象学的单一性、当下性、反思性这些哲学特性是否会烙印在当代美术教育的身上,还未可知。但教育研究从现象学的视角试图把隐藏在正在发生着的,未经反思的瞬间意图揭示出来,以便我们知道体现在行动中的意义,唤醒美术教育的自我意识,还原到它的本真之处已经开始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