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育

何为理想课堂

  2000年,国家启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时有这样一本指导纲领的著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近年来,全国美术教师进步已经非常大。但是,我们依旧距离理想课堂十分遥远。

  2000年课程改革目标,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改革倡导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2015年,国家提出核心素养目标,在教学实施层面依旧指向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反思:17年时间过去了,为何这一目标依旧没有实现呢?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提倡研究性学习的双重目的。这是17年之前我国教育面对未来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在确定发展战略时的必然选择。而17年之后的今天,面对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美术教师们是否又该反思一个问题:为何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已经快3年时间,我们还在各种场合中、在教师培训中在反复强调要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美术教师们有否真正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呢?17年来,美术教师们究竟掌握和运用了多少新的学习方式?如何处理好“打基础”(美术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与培养学生群体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关系?

  课标要求“欣赏·评述” 领域的第三个方面“回应与表述”

  (1)引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肢体、图像表达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和理解;(2)鼓励学生大胆分析、独立思考,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独特见解;(3)引导学生用美术术语评述作品。

  现实课堂普遍情况:(1)学生未能认识自主评述美术作品的意义;(2)教师仅仅向学生实施灌输式的欣赏教学,不鼓励学生自主分析、独立思考,发表自己对美术作品的见解。

  反思:早在2002年之前,广东省特级教师房尚昆创立的“小先生”美术欣赏(鉴赏)教学(学习)方法,普遍应用于他自己学校的课堂中,后被作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的案例范本。但是,时间又过去了15年之久,为何这样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依旧没有在小学、中学课堂里得以普及,我们日常看到的还是教师满堂灌的美术欣赏教学呢?究竟是美术教师怕别人抢走自己的饭碗,还是不信任学生们呢?

  育人的课堂需要教师教育观改变后的教学方式改变和在教师引领下的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达成这两个目标,美术教师需要在下列三个方面具体落实:一、从培育学生素养(能力)为出发点的教学设计,二、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课堂始终的教学实施,三、从学生视角观课、评课的思维方式与评价活动。考量核心素养时期的美术教学,需要看美术教师究竟如何将学生美术学习的位置真正摆正,真正将美术课堂还给学生自主去探究、自主学习。

  美术教师们要从自己习惯于所谓美术学科知识技能的灌输性教学行为,向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帮助者、建议者、引领者转变。

  何为素养?何为关键能力?从天津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魏瑞江2012年的教学《流水作画》引发思考,这是以往课堂教学中最为契合当下核心素养时期美术教学的范例。(1)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属于关键能力(核心素养)。(2)在培养学生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

  认知能力不是基础性的记忆力,而是高级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交流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在思维能力中,涉及到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三个方面,魏瑞江老师的教学里全部涉及到,因而,他的教学是最具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

  (作者为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美协少儿艺委会委员)


美术报 美育 00019 何为理想课堂 2017-12-30 美术报2017-12-3000009 2 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