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1版:砚边

鲍复兴:
当篆刻与文学“联姻”

  鲍复兴:

  当篆刻与文学“联姻”

  ■朱明尧(海宁)

  鲍复兴,名谦,别署砺斋、三西堂主人,浙江桐乡人,曾任桐乡市文化局局长、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浙江西湖美术馆馆长等职。

  篆刻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种“微”形式,随着近一个半世纪前杭州西泠印社的建立和此后的发展,浙江成了近现代中国的篆刻大省,俊杰甚多,代有传人,西泠印社中人鲍复兴先生,是当代浙江篆刻家中有鲜明创作特色的一位佼佼者。在近30年中,他先后成功创作和印行了《茅盾小说篇目印谱》、《鲁迅小说篇目人物印谱》和《缘缘堂印谱》。这三部印谱我都受赠了,并且常常翻阅和欣赏着,以为它表明鲍君在拓宽篆刻题材和形式方面,成功地推进了篆刻艺术和文学的“联姻”,本文具体说说《缘缘堂印谱》。

  《缘缘堂印谱》共收入进鲍氏篆印80方。在这本集子的“后记”中,鲍复兴自叙:“丰子恺先生是浙江桐乡人。作为与先生同乡的后辈印人,创作一册与丰先生有关的印谱,是我对先生崇高敬意的最好表示……。”2012年6月,他的同乡挚友、曾任浙江省新闻出版局局长的钟桂松建议其刻一本《缘缘堂印谱》、把丰子恺先生的随笔集之文章篇目刻成印章,于此后的半年中集中精力完成了这一许久的夙愿。

  诸多文学艺术界人士在不同种类和形式的创作中,多注意着因人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并考虑着艺术受众的审美需求。《缘缘堂印谱》与《茅盾小说篇目印谱》和《鲁迅小说篇目人物印谱》的创作不同,鲍复兴更多地注意了丰子恺艺术的一大特色。他和其挚友钟桂松一起磋商研究这份印谱的整体立意时,确定了“印、文、画三者结合”的构成。在印谱的页面中右侧的一页按上子恺漫画小品与丰氏相关散文中辑录的三五行精辟描述文字,而在左侧的页面排上丰氏文章篇幅名的篆印及边款印,使视觉感多样而统一。

  《缘缘堂印谱》中的篆印印面,精心立意和设计、精心奏刀镌刻,经历了岁月的磨练,其篆刻艺术技巧和功底自是更为精熟了,朱文、白文,大篆、小篆,方形、圆形,文字、肖形等等都镌刻得自然而达意,进入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而异于前二部篆刻制作之处,更在于这部印谱中的边款创作上,更加丰富多样,使用着多种书体和刀法,引入了只看漫画画面的摩刻,如《我的烧香癖》篇目印,边款有二面,一面为隶书刻句,一面为丰子恺焚香读书的自作肖形摩刻。

  《九江印象》篇目印,一面是以篆、行兼用之刻句,一面是丰氏的九江洗衣女郎绘作之摩刻。《化作春泥更护花》篇目印,一面边款上刻着丰氏散文中引用的古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面镌刻着丰氏这一漫画的摩刻。其他如《元帅菩萨》《瞻瞻底车》《三娘娘》《悲喜交集》等等篇目印之边款,同样采用了这种表现方法,而且边款中丰子恺漫画的摩刻中,阳刻和阴刻二种形式交错运用,像《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篇目印中的边款画,采用了丰氏原作的形象而转成了阴刻线条来表现,更显质朴和童趣……。所以,钟桂松在这部印谱的序言中曾评价说:“《缘缘堂印谱》中,无论是印面还是边款,让人能感到苍浑古茂中有新意,规矩中温顺活泼,变化中源流分明。别具一格之处,在于其丰富多彩,使这部印谱的审美价值有了新的高度。

  古老的刻印艺术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留下来的篆刻作品中的“吉语印”,已有别于官印、私章,可谓已注入了文学的“元素”。发展至明清年的篆刻,不但大家辈出、流派纷呈,形成了“印学”,而且金石艺术与书画艺术、文学(诗词、联语)的联系日密;以诗词句入印的“闲章”,或可说已成了一种文学的“体裁”。每一种古老的民族文化品类和形式,在岁月的行进中,只能走“古为今用”的道路,才能在延续中得到继承和发展,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鲍复兴在篆刻艺术耕耘中所拓宽的路子,反映出了与时俱进的现代风貌。


美术报 砚边 00031 鲍复兴:
当篆刻与文学“联姻”
2018-01-13 美术报2018-01-1300011;美术报2018-01-1300012;6287813 2 2018年01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