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美育

15000公里,在印度洋那头的遇见

  龙目岛那永无止境的热浪、火山巅的滚滚云烟、混合着花香和草香的高脚屋,所教会的人生艺术,依然烙印在此行每一个国美志愿者的心中。

15000公里,在印度洋那头的遇见

■周逸阳(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书法系)

  2017年的大年初三,当华夏神州沉浸在“历添新岁月”的喜庆中,中国美术学院的“大家小书”海外推广活动国际志愿者们早已背起行囊,以梦为马,奔赴远方。珍贵岁月里,寻觅我心中的诗和他梦中的梦。借杜昕老师一路上寻寻觅觅的一句话:“人生,其实一直在路上。”

  北京时间7:00出发,于9:15到达,志愿者们辗转4个城市,横跨25个纬度,历时26个小时,终于抵达此行的目的地——印尼龙目岛。清晨机场的陌生探索、低洼泥泞的铺石造路、介舟汪洋的摇摇晃晃、大风大雨的乘风破浪,还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住宅条件……但这些都没有动摇我们做一名文化传播志愿者的信念。

  舟车劳顿,在印尼籍华裔杨霖尊协调员的带领下,志愿者们来到了偏远的支教基地,名为Peduli Anak——在印尼语中意为“关爱孩子”。该基地主要招收Desa Langko地区的孤儿和贫困学生。基地共分为三个部分,有儿童收容所,也有贫困孤儿,相对人数多的贫困孤儿分为小学段和初中段,因此志愿者的教学也分成三组进行,面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孩子要用他们最能接受的方式将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传递给他们。

  即便酷暑难耐,孩子们的热情如热带雨林骤降的甘霖和山谷里吹来的淡绿色的风,裹挟着泥土的馨香和神圣的光芒,驱逐那来自南太平洋的热浪。

  在简陋的条件下,志愿者们用自备的电脑和临时购买的音响设备播放了《中国美术学院宣传片》。老师和孩子们济济一堂,时间在此刻被凝固,他们对东方丝国和中国美术学院的向往溢于言表。

  笔者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大家小书”系列活动的代表,将包括书法、国画在内的六套大家小书赠予校长。赠予的不仅是书本,更是作为国美人给他们送去的一份心意。

  由来自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的温安俊和张铉沁共同完成了“山”与“水”,向小朋友们展示了中国汉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到隶书到简化字的演变过程以及和中国画的关系,生动地展示出了中国汉字来源于生活的精髓所在,简单的山水笔墨和四体汉字,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媒介来建立起沟通的桥梁,用书法、国画的方式让当地的小孩能够了解到中国,并且喜爱上中国的艺术和文化。

  虽然很多专业性的术语难以传达,但是“当语言不具有沟通性时,绘画才开始有了沟通的可能”,也许这才是心灵的共通与迹化,超越时空,超越信仰与民族。作为国美人,他们始终相信“艺术的最大魅力,或许就在于以足够的真诚和善意,温暖人心,惊艳世界”。

  在距离一千多海里的中国国土上洋溢着“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的喜悦,隔海相望,这样的情愫自然寄予胸膛。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的毛湘昳和建筑艺术学院的吴诗倩同学就将传统的剪纸艺术和舞蹈艺术带到了印尼。用艺术作为载体,来帮助和关爱儿童,大手牵小手,共同成长。


美术报 美育 00011 15000公里,在印度洋那头的遇见 2018-01-20 美术报2018-01-2000012;美术报2018-01-2000009 2 2018年01月2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