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1版:砚边

文章导航

一蓑烟雨任平生

  张公名一麐(1868-1943),字仲仁,号公绂,别署民佣、大圜居士、红梅阁主,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仲老卷列经济特科第一,终中式第二名以知县补用,入北洋幕府。民国之初,仲老历任总统府政事堂机要局局长、内阁教育总长等职,位居要津。

  景行维贤,瞻前励后。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古典园林沧浪亭内建有五百名贤祠,刻有594位道德才学忠义俱佳的名贤像。名贤祠廊柱上撰有清两江总督陶澍亲书对联:“千百年名世同堂,俎豆馨香,因果不从罗证;廿四史先贤合传,文章事业,英灵端自让王开。”苏州历代名士辈出,灿若星辰。拄危定倾而无负于家国如张一麐先生,乃具“奇节伟行”之名贤,慷慨趋义、大节凛然,不可湮没。

  1916年,仲老不满袁氏称帝而辞官归乡。里居乡里,仲老热心苏州文化教育等公共事业,安地方、利民生,高山仰照。民间尊仲老之贤达硕德,誉之为“影子市长”。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是中国古代士人孜孜以求之最高理想。

  谈到“立德”,仲老刚正渊默,大德敦化,素有一士谔谔之风。仲老屡屡谏阻洪宪帝制闹剧,北洋军人举枪威胁之,夜间投弹私邸恐吓之。仲老屹然处之,挂印归去,退隐林泉。“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仲老振臂高呼,救伤兵助难民,开设医院24所,救治伤兵达五六万,收容难民十余万。日寇侵占苏州,仲老易僧服隐居穹隆寺,在民众掩护下从容间道至香港。仲老忠国贞固之气、浩然不屈之节、举重若轻之度,令人神往。

  关于“立功”,仲老奔走乡邦建设,造福桑梓,乐此不疲。仲老鼎力支持文化教育事业,担任苏州美专、东吴大学、振华女校等校董,悉心指导各级学校建设。仲老倡导营建集图书馆、文物陈列室、亭池花木和休憩设施为一体的苏州大公园,其中喷水池延请颜文樑先生设计。后于1927年落成开放,全城雀跃。仲老致力赓续文脉,重振文化自信,以期“救亡图存”。仲老倡导《吴中文献展》并为之题写展名。展览于1937年“七七事变”前问世,集苏州公立和私立收藏之大成,向公众展出文物书画典籍6千余件,盛况空前。这既彰显了苏州历史文化之璀璨夺目,亦远远早于始创于1955年的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独一无二之绚烂印记。仲老创设吴中保墓会,保护地方文化遗迹免受兵祸及盗掘。仲老重视方志编修,亲任《吴县志》总纂并为之作序。仲老重组红十字会吴县分会,组织捐赈灾害,救灾民于危难之间。

  至于“立言”,仲老一生治学孜孜不倦,博古通今,自成体系。著有《心太平室诗文钞》、《现代兵事集》、《古红梅阁别集》等,其中多半为忧国忧民、闪耀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智慧、气度、神韵之佳篇,体大精深,至为可佩。

  岁月不居,德劭永存。恰逢仲老诞辰150周年,蒙仲老嫡孙万安先生不弃,委托我馆主办仲老文献展,惠赠仲老所用之珍贵物品用于展陈,感激至深!自去年始,兢兢业业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夜以继日,付出种种努力,小心翼翼重构仲老的斐然功绩。仲老之风,山高水长。虽只能在零散的文字和稀少的相片中,窥见仲老言谈神貌,却总有历历如新、泱泱隽永之感。梳理史料、筹备展览过程中,亦沐浴仲老光辉,更增添文化自信和自豪。余生虽晚,对仲老的崇敬弥深。《吴中耆宿——张一麐文献展》终在苏州美术馆开幕,配套书籍也已付梓,好似我也入读紫阳书院,考了优评,甘之如饴。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先贤如仲老者,言行风范足为后世法,昭垂不朽。囿于学识肤浅,更兼我笔力局限,难免篇幅长短不一、记录巨细靡遗、文字艰涩鲁钝、叙述一鳞半爪,不足以反映仲老伟业事功之全貌,殊自愧也。

  (作者为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主任、副研究馆员,苏州美术馆馆长,苏州市名人馆馆长)


美术报 砚边 00031 一蓑烟雨任平生 2018-02-03 美术报2018-02-0300009;6495524 2 2018年02月0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