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雅器
方寸写心
文房四宝行业现状系列调查
专业顾问/
陈振濂 汪永江 朱友舟 范瓦夏
专题策划//
美术报全媒体新闻部
文本统筹///
叶芳芳
采访////
叶芳芳 江凌 夏超 赵丽莎
实习生 杨靥婷 王静姝
“文房”一词起源于南北朝,意指官府掌管文书之处,唐代则专指文人书房。五代南唐后主李煜精于翰墨,将其规范为三种,称“澄心堂纸”“李廷圭墨”“歙砚”为天下冠。其中没有提到笔,而最早从文房用具中提炼出“文房四宝”一词的,是北宋人苏易简,他在《文房四谱》一书中分笔谱、墨谱、纸谱、砚谱,该说法延用至今。
“文房四宝”不单单只是物件的表象,它凝聚了工匠精神、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并成就了独树一帜的中国书画艺术,可以说“文房四宝”的发展得益于中国书画市场的繁荣,而繁荣带来的需求扩增又促进文房用具的进步。
现在除了专门研究“文房四宝”的人员外,大家已经很少有机会看到古法文房制作的身影,但实际上,全国的许多地方,这些技术依然在流传,南方地区如安徽、浙江、福建、四川,北方地区如河北、山东、山西、新疆等。文房四宝的保护和传承面临许多问题,有的已不复存在,有的濒临失传,还有的是我们不知道的。越调查越丰富,这是一个未知的不断被发现、已知的又不断消亡的过程。
我们发现,当下从事文房四宝行业的多数是50岁左右的中年人,用师傅们的话来说,就是“这行业没地位又苦,年轻人不愿干,他们宁可坐办公室里吹空调,拿着两三千的工资,也不愿在这拿5千一个月的工资吃苦。”这使得文房四宝行业传承乏人。
走访中,我们在制墨的工作间前看到墙上的白色油漆字——“忍”,墨厂的负责人告诉我们,这是点烟师傅留下的。的确,长期封闭在不能见光的小黑屋里,在40分钟内要将120个碗翻动三次,点燃灯芯草,待其烧后收烟,试问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吃得了这份苦。点烟师傅写下的“忍”字,是自我的提醒,是对行业的无奈,更是对职业的敬爱。
他们是为了未来,在保护我们的遗产。行业需要这样的坚守者,中国需要这样的手艺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文房四宝这一传统行业会被取代吗?老一辈手艺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淡出后,行业的未来将何去何从?为此,本报记者分线前往安徽、山东、浙江、江西等地,深入一线调查文房四宝行业当下的发展现状。
——叶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