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通感给书法插上翅膀
■马以芝
钱钟书在1962年《文学评论》上发表的“通感”文论引起我的注意,他总结道:“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眼、耳、鼻、舌、身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体质”。我在多年书法的研习中有许多类似的感受。
音乐节奏、旋律与书法的互动
书法和音乐的基本要素有许多相似和契合点,跳动的音符给了书法活的、运动的、一波三折、随性致变的笔法、章法、墨法以韵律之美;而无声的书法韵律通感音乐,生发有声的节奏、旋律之美。二者是多么相似并能产生有趣的互动。书法的韵律,和音乐的节奏、旋律产生的艺术佳作,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听一曲好的音乐,欣赏好的书法之作,虽是视觉和听觉的不同,但在韵律和节奏、旋律、音符和书法的点划共振跳动着。我回山东老家探亲,看到家乡美丽乡村建设使农村面貌变化很大,欣喜之际,我与月庄村书记高名生共同撰写了村歌《月亮·月庄》的歌词,浙江省音协主席翁持更为之谱曲。之后我又随着歌曲的节奏、旋律,把对天上月亮和地上月庄美丽交相辉映的遐想融汇到书法线条的律动中,创作了以村歌《月亮·月庄》歌词为内容的大幅书法作品。
生活对书法的滋养和启迪
任何艺术家的创作离不开现实生活、自然界、社会给人的感受和触发,这是一切艺术的源泉。书法是十分抽象的艺术,但同样离不开生活的滋养。
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源,传承着中华文化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每个汉字都积淀着人们的智慧,凝聚着民族的信仰和精神。宁夏贺兰山崖壁山刻画象形的“日”字,是文字也是图像,像一幅旭日东升的画,也像一首美妙的诗和音乐。中国的每个汉字都有讲头,这种独有的特质使每个字甚至每道笔画都是活的。汉字本身具有通感生成效应、接受和承载能力,点划在书法中的组合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创作人员的情感而千变万化,这种情感是书法的精髓。通晓了这一点,艺术的通感,在以汉字为对象的书写过程中思路就拓展了。
从许多书法大家的躬身实践中,我们也可以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和教益。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从长袖曼舞上下翻动的舞姿,悟得笔法、书艺大进;黄庭坚从担夫争道、船夫荡浆中悟得其道,成就一代大家;卫夫人教习王羲之书法,把自然界中的现象与书法中的点划相联系,这种形象的比拟,揭示了书法线条美的属性。《书谱》中孙过庭曾用“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若若乎犹众星之列河汉”,来形容笔画形式的美。他又指出“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书法与大千世界各种各样的美是相通的,教育引导人们善于观察,体悟自然的美,遵循自然规律,反映出自然本质之美。生活滋养了书法,书法也丰富了生活。
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艺术通感之形成汇聚到同一根源上。各类画家、文学家、音乐家等艺术家有哪一个能脱离现实生活的滋养和大自然对其艺术的哺育?“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国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等人,都有深厚的生活基础、丰富的经验积累所开启的悟性,加上天赋的睿智,通过艺术家人生感悟捕捉自然、社会世界之变化,幻化成其心境的流露,创造了各类艺术。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促使生活在新时代的艺术家思想观念、思维模式随时代而发展,既要有传统的学习和继承,又不能使自己的思想观念落伍于时代。前两年我受书法与音乐之艺术通感的启迪,创作了《书法之歌》歌词,翁持更谱曲。我又以歌词为内容创作了236×408cm的大幅书法作品。
国学积淀让书法灵感迸发
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大量临习历代前贤留存下来的各类碑帖等书迹,从中吸取传统的精华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必须经历的过程。但仅止于此还是不够的,还要有较深厚的国学、文学艺术等尽可能多的各类知识和艺术修养。“读万卷书”,有了这种积淀,心里才有了底气、才气。许多知识本质上是贯通的,或者说有它的旁通性。
书法是借助文字、词章、诗赋等来表达的艺术,不能把书法从文学、哲学、历史等中间剥离出来,作为一种纯点线技巧的操作去追求。文理相通十分重要,即:文能达意、字能传神。“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仅16个字就把时间的逝去、空间的改变、人事感情的沧桑、景物的变更,表达得淋漓尽致。我在实践中体会到,文字内容本身的文理性和思想性对书家的心理有响应和暗示作用,这种来自文字内容的美感力量冲击着我,影响着我的情感波动,自觉与不自觉地融入笔端。而作为欣赏者,从二者有机的统一中,心灵可以感受到美的享受。历览中国书法史上有建树的贤达,他们都是饱学之士,有着丰富的生命体验,人文情怀落于笔端。
情感联结艺术
大文学家韩愈对张旭书作描述曰:“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韩文对张旭情感融入草书说得精辟细致,张旭草书《古诗四首》就是典型的体现。兰亭文人会聚修禊,曲水流觞,兴会之际,王羲之灵感迸发,撰文作书,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书法与情感完全融合到了一起,过后他重新再书,达不到那种韵味和境界。
书法是生命情感的一种激发和迸发,它超脱一般的笔墨技巧,或无病呻吟无情无感的应酬之作,它必须要动真气、元气。如果感受不到这点,就不能悟到书法的真谛。
书法的本质是要展示美,在书法研习和创作过程中,通感是生活、艺术修养的综合反映,有时短暂而易失。书法创作要善于捕捉通感生发的心理变化,并迅速作出反应,把生成的美趣情感融泄于笔墨之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很好地体味艺术通感,给书法添加美的因素,善于把这种艺术通感转化为书法艺术创作的互动效应,给书法插上美丽的翅膀,使她飞得更远更宽广,让书法艺术之光洒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