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纽曼的
那根“线”
齐忠亮
偶然点开一位朋友的微信头像,看到一个简约迷人的画面:黑色的水泥路面上,横着几条白色的斑马线,黑白世界之间散落着一些红黄相间的树叶。这样的图景毫不稀奇,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一旦成为他的“猎物”、进入他的相机并呈现在大家面前,就有了一种特别的效果。
这幅黑色背景、白色线条的画面,由于构图上的相似性,让我想起了纽曼笔下那条被称作“拉链”的著名线条,那幅名为《安娜之光》的抽象表现主义油画中的线条。之所以特别有名,不仅在于它是售价超过一亿美元、迄今为止最昂贵的线条,同时也是最让人费解的线条。
解读这线条,难坏了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它也许象征了一种森严的规矩、一个刚硬的不可通融的规范;它也许暗示了自由的有限性以及对这种有限性的无奈,任何自由都是框架内、规范内、限制下的自由,规矩与自由是相互依存的;它也许不自觉地表达了对神秘的宇宙秩序、生命秩序的困惑以及窥探把握这种秩序的幻想;这一开合自如、劲挺刚健、一气呵成的“拉链”式线条,也有强大可控、一切不在话下的意味,或许也蕴含了一种自信和骄傲。
就像纽曼作品中的线条一样,这个斑马线的头像可能也包含了有关现代艺术的所有秘密。对于现代艺术来讲,“发现”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只要有了“发现”的眼睛,斑马线之类规整乏味的物象也可以进入画面,可以成为艺术品。
也许它不够赏心悦目、不够感伤浪漫,不能提供传统意义上的审美功能。但是这个不美的东西却是有意义的,能够给人们提供多方面观念上的启示,情绪上的感受。这些启示和感受的总和,更容易逼近我们对自身、对我们置身的这个世界的感知认识,进入自觉、自由的境界。
在现代艺术的概念中,可供艺术家“发现”的对象和范围极大地扩展了。这样的发现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但有意义的;可以是视觉层面的,也可以是超视觉层面的;可以是梦境、幻觉,也可以是想像和臆想。比如该斑马线画面,它大体上就超越了“美”的境界、直观形象的境界,开始进入观念世界的境界了。人们的视野有多大,他的世界就有多大;人们的情感、目光有多细腻,他的世界就有多丰富、多开阔。这也许可以成为理解现代艺术意义之所在的一个角度。
以发现力的有无和大小为标志,一小部分人从基数庞大的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艺术从业群体;以表现力的有无和高下为标志,更为小众的精英从一般的艺术从业者群体中进一步剥离超越,形成优秀艺术家阵营。在现代艺术看来,画面中的形体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这种形体和形体结构、形体色彩营造出来的氛围、气场、暗示和隐喻。这种象征、隐喻、暗示等具有现代艺术特质的表现方法,已经得到了许多艺术家的认可,并成为他们的重要表现手段。
朋友“发现”了斑马线的美感和意义,并让其进入自己的摄影作品,自得其乐并与朋友同乐。但同样是线条,朋友相机下的线条肯定卖不出纽曼的一亿美金。除了线条本身的区别之外,朋友并不是纽曼。纽曼的作品也是在他去世多年之后才获得了一部分人的承认。
艺术特别是现当代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需要相应的社会氛围,需要适当的时尚土壤,需要艺术家自身的号召力,也需要资本的青睐。同种题材、同一风格、同等品位的作品,未必能得到同等程度的认可,由此又延伸出现代艺术的评价原则和评价标准问题。对作品的评价,作品自身的功力、内涵、意蕴肯定是最重要的尺度,但是对作品内涵的认定,既要受时代风尚的制约,也要受评价者高度和偏好的制约,有相当大的主观性即不确定性。
艺术评价上的不确定性不仅是正常的,甚至是有益的,但它的确也给打着现代艺术旗号的“伪艺术”提供了机会。一些搞传统艺术的朋友们,一旦发现自己可能混不出名堂的时候,往往摇身一变、改换门庭,就成为现代艺术家了。中国的现代艺术总体形象欠佳,这应该也是一个原因。
(作者为军事博物馆原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