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聚焦

张远帆:
师生同窗的日语课

  1977年,浙江美术学院恢复招生。77级入学后的第一年里,有通知下来,入学时未经外语考试的学生们,将要在接下来的第二学年开始学习外语,否则毕业时将拿不到学位。

  彼时正就读版画专业本科的张远帆心里有点慌乱:此前的近十年岁月,已经交付给了耕田和车床,于今全无基础,不知如何应付得来;但也有憧憬:学院图书馆新进的大批国外画册,是饥渴的学子们争相翻阅的香饽饽,如有外语的助力,或可获得图像背后的更多解读。

  油画系和工艺系的同学必选英语,国画系的必选日语,而版画系的,则可以在英日间自选。一番挣扎后,张远帆选择了日语,想的是早点看懂阅览室里的那些日语版的版画画册。因“文革”的闭锁,找不到适任的日语教师人才,学院便破格聘请了原“杭高”的高材生彭世嘉来授课。

  当时日语班的生员构成,可谓是色彩斑斓。除了国画专业的所有同学和版画专业的张远帆以及陈振濂等国画专业的研究生之外,还有国画系的刘江先生、陶瓷专业的李松柴先生等教师。当时的刘江和李松柴,都已是深受学生敬重的老先生级别的人物,教学和创作都很忙,却拨冗一起以学生的身份来同窗受业,其认真的程度甚至还胜于在场的年轻人。

  两位先生是楚蜀人士,因方言的影响,念课文时屡有“那拉不分”的情况出现,便会听到同学的窃笑,但他们似乎并不在意,只顾请求彭老师为其反复地矫正读音。又或是会面带愧色地向老师道歉,说因为工作很忙,所以预习和复习做得不够等等。目睹先生们不计年龄和身份、孜孜求知的身姿,无法令人不生感佩,也令起初还抱有试试看心态的张远帆,也不得不打起十分的精神来听课。

  开课不久,彭老师就以各人名字的日语念法来点名。古怪的发音,就成为同学间互相打趣的材料。刘幽莎三字的发音与汉语发音完全相同,显得不太好玩;而池沙鸿三字的发音却近似“吃砂锅”,特别好记,自此见面就叫后者了。如今张远帆和池沙鸿偶遇时,还是会忍不住地翻出这个梗来。

  每周五节的日语课延续了两年。陈振濂以此为基础,后来翻译了大量的日文书法专业文献。张远帆也以学得的基础,通过了国家的考试,幸运地抓住了留学的机会。


美术报 聚焦 00006 张远帆:
师生同窗的日语课
2018-04-14 美术报2018-04-1400013 2 2018年04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