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
造纸原料品种大增
隋唐五代时期,诗词、书画的繁荣,连带造纸、加工纸技术的飞跃。
这一时期的造纸原料品种,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增,包括麻类、楮皮、桑皮、藤皮、瑞香皮、木芙蓉皮等,竹纸也在此时崭露头角。除此,还出现了用混合原料造的纸。藤纸因其生长期比麻、竹、楮要长,资源有限,因此从唐以后开始走下坡路。桑皮纸、楮皮纸虽然历史很久,但唐以前的实物则较少遇到。敦煌石室中的隋开皇二十年写本《波罗蜜经》是楮皮纸,隋末的《妙法莲华经》是桑皮纸,传世的唐冯承素摹本《兰亭序》也是皮纸。据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杀青》篇记载,唐代四川造的“薛涛笺”,以芙蓉皮为料,“其美在色,不在质料也”。
随着造纸原料的逐步扩大和造纸技术在各地的推广,隋唐五代时的产纸区域遍及全国各地。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广东、山西、河南等省,均有纸贡于朝廷。其中,安徽是唐代造纸中心之一。歙州、池州、信州、宣州等地,均以产纸著名。现在全世界闻名的“宣纸”,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宣州贡纸。其实,产纸地方远不止这些,我们所知的还有山东、陕西、新疆、云南等。
隋唐时期,纸的用途已从书写扩大到了绘画、摹榻、拓印、裱背与印刷等。还出现了最早的报纸“开元邸报”。而民间普遍流行投名帖,尤其是到富贵人家,一定要递交名帖才允许拜见。诗人们自己也常造纸或加工纸,在纸上题词,做出名笺。许多日用品也都采用纸制品,出现纸衣、纸帽、纸被、纸帐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唐韩滉《五牛图》(桑皮纸),表明了唐代绘画与造纸技艺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加工纸的普遍使用是唐朝用纸的一大特色。唐代不同用途的文化用纸,其加工方法也不同,如:朝廷文书及佛寺写经,多用经过黄檗染黄处理的纸;临摹古人字帖及绘画则用半透明的硬黄纸;最流行与最常用的是染成红色的笺纸,当时文人必备的最普通的诗笺即为红笺,以后发展成彩笺、花笺、鱼子笺、云形花纹笺、水纹笺等。而不同场合对于纸张质量也有所要求,如纸面洒金粉的金花笺多为皇家选用,而涂满金银粉屑的,多为佛经选用,这种涂满金银屑的纸面已不适用于墨写,必须用金银粉调胶书写,形成银纸金书、金纸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