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专版

《书法学综论》再版前言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光明日报》开辟“历代书法欣赏”专栏达两年之久,毎周一文,历数古代书法经典的精妙之处。文体则釆用文史札记的形式,重点提示每一古代名碑法帖的艺术审美和文史背景的价值。从1986年到1988年初,共46期。其后每遇到文化界书法界的亲友同道,对当年我做的很多专业著述和创新举措倒是关心者不多,而对《光明日报》的这个专栏,却无不谬奖有加。当时正逢书法复苏、百废待兴,书法的生存空间和社会影响力都还有限,忽然在《光明日报》这样的大报上有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书法专栏,自然非常引人注目。其后则一发不可收拾,从社会类报纸到书法类专业报纸,进行全覆盖式的、当时还很少有机会实行的书法知识与观念的推广普及工作。记得当时曾经有一段时间,同时在七家报纸上写不同专题的专栏文章。有朋友打趣地说:八十年代的“陈振濂旋风”依托这些短小精炼的书法文史随笔风靡天下,构成书法界的一大景观。连沙孟海师听人说有“陈振濂旋风”,问我是怎么回事,我还嗫嚅不已,怕被沙老批评过于胆大妄为且浮泛激切。结果他老人家却笑吟吟地说:“‘陈振濂旋风’好!我希望书法家要以学问为支撑,这就是最好的实践样板”。

  把这一时期在各家报刊的专栏文章集结起来,构成了书法学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主干,已经俨然是一个非常有序的框架。而且当时已经有研究“书法学”学科研究的心愿;又因为在大学上课,各个分支学科内容都要过一遍,非常切合实际的课堂讲授需要,于是把这部分专栏文章汇总,补其遗漏,详其科目,立出骨骼脉络,共得12章226篇,内容涵盖(一)书法艺术概论16篇、(二)书法通史8篇、(三)书体分类与释义13篇、(四)书法作品与作家论46篇、(五)书法理论发展史略25篇、(六)书法美学漫谈29篇、(七)当代书坛概观32篇、(八)书法技法理论探讨13篇、(九)书法体式与材料9篇、(十)书法临摹举偶11篇、(十一)书法器具小识8篇、(十二)书法创作例解11篇。共计23万言,由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记得当时书稿打样成后送到沙府呈老师指教,他告诉我的意见是,我们原来构想的“书法学学科研究”由于强调理论性和思辩性,太深奥,在目前书法刚刚复兴的当下,应该先有这样的“桥梁”——把最深奥的理论用最浅近的话说出来让大家接受。这才是推广书法学问的正道。所以,他老人家非常赞成。他还指着封面题字说:“‘书法学综论’这五个字是我帮你题的,它就代表了我的态度”。

  《书法学综论》自1990年出版后,影响巨大。当时书法尚未独立但已被定位为艺术,甚至还成立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但很多人缺乏系统的相关知识,正是通过各家报刊的这些专栏文章,逐渐了解了其实在一个写毛笔字的简单爱好中,竟会有这么多的知识、分科和系统;并开始学会在一个学科框架中进行认识与思考。亦即是说,具有学科框架和知识分类系统,是作为高端的一个重要定位;而浅近的语言文字表达,又是把这些专门的学问,融化为日常生活和学习,普渡大众,培植起一代有素质的书法爱好者的丰沃“土壤”。而这个工作,是最需要具备通透的书法观和“学而能化”的学术功力的。《书法学综论》在短短时间内再版了几次,正说明市场对它是非常认可的。

  这已经是三十年以前的事了。但书法艺术在不断地前进,一茬茬书法爱好者逐代而出鱼贯而行,入门的知识需求又希望有严密的系统支撑,这些时代要求,遂导致这册《书法学综论》永远会有它的读者,在每个时代都会有它的拥护者——每个时代都有书法爱好者;每个时代也一定有《书法学综论》的拥趸。作为一座“桥梁”,它必然会有恒久的作用。当然,一个知识系统的建立,也会面临吐故纳新的时代需求,但只要构成一个学科,有清晰严格的知识架构,许多内容必然是具有非凡的稳定性的。

  《书法学综论》的在今天再版,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书法发展到今天,突飞猛进,许多学术目标也日新月异,在三十年以前是作为新学内容的,如“书法艺术概论”“书法美学漫谈”“当代书坛概观”等,都是以前古典书论所没有的新知识;但在三十年以后,则成了常识。又比如,把“书法通史”和“书法作品与作家”分开叙述:“通史”讲究宏观而大线条以见清晰,“作品作家”重视具体信息内容,而不是传统习惯的把“史”和“人”“物”混为一谈的做法,在当时可以说是极其前卫新锐的做法;但在现在,许多人已经高度认可这一区分、剥离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这表明,这部书是经得住时间考验,在三十年后也仍然是不老生常谈的。当然也有另外的例子。第十二章“书法创作例解”,在当时本意是因为要承担“桥梁”的作用,所以事无巨细都囊括在内,但考虑到一则它本不是“知识系统”的属性,只是当时应对权宜之用;二则三十年以来,书法创作观念与实践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学院派主题性创作”,到阅读书法、民生书法、社会记史……再告诉大家条幅对联如何写?题款钤印怎么做?大有“白头宫女说玄宗”的迂阔和老眼昏花之感。故在这次再版时作了删节,不再增此蛇足,也算是对“书法学”之“学”作一个适时调整的举措。

  作为“桥梁”,我更希望把本书作为一个切入口,而能真正进入到书法学的学科王国里来——本书提供了通用的框架认识和系统知识;而继续深入的学科呈现,则是同时期出版的几部《书法学》、《书法学概论》的纯理论著作。那是一种思辩性更强、更讲究概念、逻辑和学理的文风,相对而言更难读一些。但作为书法学术研究的高端建设,当然不能用“畅销书”思维去定义它们的价值高下。学习书法如果仅仅局限于个人技巧水平的提高,当然毋须去读那些把握不了的深涩之作;但如果是志在构建和树立书法艺术的高峰,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抗衡相比肩,那么继续在学术上攀登自是必须的题中应有之意。孰取孰弃,端看你的艺术人生目标是什么而定。但无论如何,作为出发点和基本阶段而设立的《书法学综论》的存在,必然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存在。

  愿这册《书法学综论》在三十年后,在今天的书法新时代仍然发挥出它引进、筑基、建立认识框架、导向学科“桥梁”的作用。它分为两个针对面:在书法已成为大众狂欢的时代,我们需要它的系统性有序性和立体性以不使自己流于世俗;而在当下书法艺术又正被引为传统文化与国学复兴承传的“前哨”阵地的新时期,像《书法学综论》这样的书,则应该担负起引领之责,它是拥有着巨大的推广普及作用、能够塑造书法的学科尊严和整体形象的。

  2017年6月26日于钱塘西溪


美术报 专版 00020 《书法学综论》再版前言 2018-05-19 美术报2018-05-1900009 2 2018年05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