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0版:专版

别以为朱炳仁只会打铜,他的水墨个展在杭州首次亮相

  朱炳仁要在杭州开展了!不过,这个国家级非遗铜雕大师此次办的不是铜艺术展,而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水墨展。

  5月25日,朱炳仁“源否”云水墨艺术展在杭州和平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展览延续至5月28日,也是首届“水墨无极”西湖艺术·国际水墨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跨界型的艺术展,用朱炳仁自己的话来说,“师天而不师法,承祖而不承宗”。在云墨与熔铜的异曲同源中,在阴与阳、刚与柔的探索中,独特的云墨作品呈现出一团混沌,一片虚无,却跨越种种法则的藩篱,直指无穷的永恒。

  展览名为“源否”,源自朱炳仁的父亲——朱德源先生。“父亲是我从事艺术的启蒙老师,是我的艺术之‘源’。追根溯源,我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他,参加这次水墨展也是为了纪念我的父亲。”“否”既是疑问词,又有否定意,有多重语义。同时也对“源”的初心有提问、有思考、有承续、有进阶。

  “云水墨”,则溯源到先秦道家”道法自然”。云随风动,顺应万物,和浮云一样,人也不为世间变换困扰,坦然遨游于太空。朱炳仁介绍说,此处的“云”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达观的人生境界。

  此次展览共展出了朱炳仁30余件水墨作品,从几百件作品中精选而来,绝大部分作品属首次公开面世。其实这些作品不是一时兴起而作,而是断断续续持续了三十余年。

  作为“朱府铜艺”第四代传承人,朱炳仁一直遵循着“以铜立业,以书立世”的家训。对他影响最深的,便是父亲朱德源。在杭州一条“永田里”的小巷,至今挂着一块“墨缘堂”的匾额,上面分别写着“朱德源,一九八五年”。

  很多人都不知道,就是这位喜欢泡饭、油条、白腐乳的老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做了一件让人“陶醉”的事情,在“公”字当头的年代,开了杭州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私营画廊——“朱德源书画社”。

  在杭州及全国各地,细心的人总能发现朱德源书写的牌匾,灵隐寺、九芝斋、奎元馆、普陀山等。他的笔墨气象恢弘,尽得颜柳真谛。谈起父亲的影响,朱炳仁介绍,“就像是一种召唤,即使在特殊年代,在无铜可做的时候,父作书,子泼墨,合二为一,开书画同源的新意境”。

  朱炳仁记得很清楚,作为国家非遗项目铜雕技艺的第一榔头,也是父亲带着他从头开始的。在父亲的影响下,经过了几十年的磨砺,除了在铜艺领域的造诣深厚,朱炳仁逐渐成为诗人、书法家、篆刻家,也成了一位注重情感和想象灵感的画家。

  他游弋于诗、书、画、印、铜的海洋,身份的多样性也让他的艺术体系建立了美学联系。作为“熔铜艺术流派“创始人,当提到熔铜艺术的诞生时,朱炳仁介绍到:“很多人不知道,我是先有‘云墨’,后有‘熔铜’,看似谲异,实出同源。”而父亲的书画社,便成了朱炳仁熔铜艺术的创作之“源”、灵感之“源”。

  这些尘封的水墨画作,是朱炳仁多年的私藏,除了展出其几十年来的精品,其中父亲的作品也会在展览中完整展出。

  而在朱炳仁心中,水墨,不仅仅是水墨那么简单。对他来说,从传统水墨画技艺的基础上追求创新是一个重大的抉择。和铜一样,在不容置疑的规矩中,只能重复千年一日的陈旧故事。

  2006年,在常州天宁宝塔一场意外的大火中,从铜雕范模中挣脱出来的他,走向铜的大写意。用像水墨画一样来做熔铜山水的表意手法,他还铜以自由,以铜为墨熔泼山水,独创了独一无二的“熔铜艺术”。

  刚性的铜和柔性的墨互为映照,刚柔相济,从传统水墨形态蜕变而来的“云意水墨画”,也建立了水墨新语言。在他的水墨中 “描摹、勾勒、皴染、擦皱等等成法皆一概弃之。渲染、洇染、晕染、漫染熙熙维理却万般化矣”。

  朱炳仁用这些独特的创作技法表达云意水墨之美,演绎墨分五色的境界。透过水墨的形式大面积的展开,分布如恒星散布黑夜,又如浪花翻卷腾空,时而铮铮铁骨,时而行云流水。

  就是用这种半抽象的方式,朱炳仁告白说,“向父亲致敬的同时,也要向水墨致敬。”水墨,从来都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艺术表达。通过看他的作品,就能理解熔铜艺术的底气从何而来,理解水墨艺术坚持本体的同时又开放的自身。

  笔笼山水,纸纳天地。他的作品,似晨曦的一缕阳光,暮色的一抹晚霞,让人们体验到安宁祥和的心境,感受到背后蕴藏的超凡释义,给观者一种超越现实,享受自由的能量。


美术报 专版 00030 别以为朱炳仁只会打铜,他的水墨个展在杭州首次亮相 2018-05-26 美术报2018-05-2600021 2 2018年05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