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4版:专版

高级别的“入门” 蒲公英视频教学再出发

陈振濂教授在“美术名家课堂·蒲公英计划·陈振濂讲习所” 2018书法视频教学大课堂项目启动会上的讲话

  以前连续三年(2014-2016)的《蒲公英计划》是针对一线的老师进行培训,每年都有150位中小学教师受益;2017年,我们转向了《蒲公英计划·大科研》骨干教师培训,收效甚丰。但是因为是科研,课堂实验和小班讨论是主要方式,受教学方式和要求之限,接受培训的人数相对比较少,所以相对不像前三年的声势浩大,当然不容易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但是当时的科研做得倒不错,受启发的教师大有感触,觉得是开启了一种新思路、看到了一个新世界。

  今年开始想换一个方向,我们美术传媒拍卖这边从前年开始,已经成立了一个书法教师的“蒲公英讲习所”,既有这样一个机构,当然要有一些举措。我们的初步设想:为了使蒲公英教学理念拓展的效益最大化,要采取现代传媒的新渠道:“蒲公英讲习所”要与美术传媒的网络课堂联接,开始实行视频教学。如何来做这个视频教学?实际上我们是有一整套的构思的——如果仅仅是一般的课堂教学经验传授,那意义不大。而要把它做成一个有新意的、大家都来追随的、新的、卓有成效的书法“入门”式教学,切合书法界人民大众的迫切需求,这样才有意义。当然,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是“蒲公英”教学的更新版、新发展。我的大概的基本思路是:从今年开始连续用两三年时间,不间断地打造各种各样的书法课程尤其是“入门级”的课程,然后又要在其中体现出很高的学术含量——针对的是入门的初学阶段的书法爱好者;但却又是拥有比较高的学术含量的、或者在今天的书法教学类型里、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教学思想的新项目。

  视频教学指导思想——

  将“班”的概念转变成“课”

  用这样的新思想新方式做的视频教学,肯定不能是平庸的大家习以为常的老生常谈,人云亦云,从它的指导思想开始到具体的操作方法,必然要有巨大的转换和切换。

  比如,过去上课的时候,第一是先有“班”的概念。过去的“蒲公英计划”有个30人一个班的固定模式,它是从中小学一个班45一50人的固定模式中沿循而来。现在我们“蒲公英讲习所”的视频教学,就是要将固定学生员额的“班”的概念,转换成老师的“课”的概念;也就是说,在优秀的“课”的引导下,学生必然会追随之,形成的“班”应该是在“课”之后,成了一个衍生品;而“课”却是我们的主体。因为是视频教学,所以好的优秀的“课”就不存在有没有听众或有没有学生的问题,网络视频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没有边界围墙的、人人都可以来参与的;这就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个改革行动。将“班”的概念转成“课”的概念,它和最近比较流行的微课和网课等等的结构尝试是相联系的。

  第二是“名课”和“名师”的关系。过去老师来上课,大家比较在意的是老师是不是有名?而他上的课的质量如何,我们其实也很难判定。但是通常站在老百姓立场上想问题,会认为只要是有名的老师的课就一定是好的,所以它的逻辑关系是先有名师再有名课。是由“名师”带出“名课”。但这样的理所当然的推断,其实水分是比较大的。因为名师由于可能的不认真、或针对性不足如博导去教中学生或专业教授去教公共课通识课等等,不一定就必然能上好课。以前认为“名师”的课一定是“名课”,其实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太靠谱的。这次我们“蒲公英”就想要倒置这一概念——先有“名课”再有“名师”。课上得好,就可以被推成名师;或者通过各种宣传推广方式告诉大家,你是名师。如果跟着人(教师)而不是跟着课程走,大抵会有各种滥竽充数的走江湖的所谓名师。比如在座的各位,在过去的前辈大佬面前,恐怕是绝对不敢称“名师”的;但是如果不跟“人”走,跟“课”走;只要你的课让大家特别的有兴趣,你就能获得大量的粉丝和追随者,成为诸如微信公众号的书法界的大V;我们就认定这是“名师”。这本来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今天的一个大趋势。

  目前我们的书法界还停留在老的思维模式上:先建“班”,再有“名师”;至于他的“课”,这个中间部分的检测常常是脱空的。有一些可能“课”上得很好,但是大部分人很可能“课”上得很平庸,大家都按同样的固定方式来上课,也就是端个饭碗找个职业混口饭吃。而我们把“班”变成“课”,将“名师”的成功与否依托于“名课”,这就从两个方向进行了转换和改革。这是这次的“蒲公英讲习所”确定视频课程建设、计划并希望能改变现状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切入点:首先要明确的,即是这个至高无上的“课”的概念。观念变革,先从这里开始做起。

  那么最先由哪些人来担任这个“课”的任务?因为要拍视频,要有拍摄团队,比较兴师动众,而且后面有很多需要推介与推进的工作,因此也很难认定哪些人合适或不合适,而今天请来的我们这些老师既是3年以来“蒲公英计划·大培训”的老师、又是美术报名家工作室的老师,其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是大家一致认可的。当然还有许多有实力的书法家也想来参与,以后还可以再考察;但我认为并不在乎他本身的书法创作水平有多高或有没有名声地位,要看他的执行“蒲公英”教学规范的水平够不够?能不能认真的、严格按照秩序和规范担当起课程?也即是我们多年来在“蒲公英”反复强调的一个原则:我们重视认真理性的书法教师,不要大笔挥挥的书法家。而在“蒲公英”视频教学之后,还会有多轮来自社会人士的约课,而后面的约课成功与否?当然就是对前面的教学即“课”的一个检验,课上得好,约的人就会多。课上得不好,就没人约。我希望先由你们几位打头,这样就能给后面投入的老师们提供一个可以沿用发挥的模板。

  提倡学院派教学

  通过视频的方式,使得“蒲公英计划”以及美术传媒拍卖本来一直在做的网络教学能够有个比较好的提倡:“学院派的书法教学”,讲求规范、经典、科学的教学。过去我们请一些名家来讲课,普及书法知识,介绍成功经验,这些对初学者而言当然也有价值;但一到具体的经典法帖的技法临习讲解,多数就是只限于个人的经验之谈,名家个人怎么理解去临,就让学生照方抓药同样去模仿去临,但是这样的课,大家看到的是名家以一已之意为之、比如他是怎么临的?而不是经典法帖的本真是怎样的?临摹《兰亭序》变质为临摹今天名家眼中手中变过形的《兰亭序》,而不是原汁原味的《兰亭序》;所谓吃别人嚼过的馍,取法乎中仅得乎下,取法乎下则只能是下下了。我想我们要做的肯定不是这样的东西,我们“蒲公英讲习所”出手就要做得专业得多,讲科学,求经典,追法度,重方法。所以这次视频课第一要推出的,就是“经典”和“科学”,经典圣高无上,必须有明确科学的标准,不能肆意歪曲,任性撒欢。

  这样的认真反思,旨在纠正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书法教学所面临的一个弊端:就是书法家在教学的时候只是热衷于讲自己的经验体会,对经典法帖却难以置喙更无法细致分析;我们一定要将这个坏风气改掉;不讲自己的经验,只讲经典的东西,它本来应该是什么?而不是我习惯认为的什么。这才是真正的“学院派”的教学特征。它对古代几千年的经典,一定是非常崇敬的,敬畏的;不能东拉西扯胡吹海侃、故作神秘地讲一大堆自己的经验,滔滔不绝。那是走江湖招摇撞骗,不是严肃认真的学习。

  简言之,我刚才讲的是两个节点:第一我们不是“班”而是“课”;第二是项目的“名课目”(内容)、“名教学”(方法过程),而不是泛泛的“名师”——等“课程”一旦树立起来,“名师”的地位自然而然就起来了。现在所谓的很多“名师”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许多并没有多少才华和思想,只是靠熬资历熬出来的;但现在我们要认定的“名师”,是通过“名课”业绩建立起来的一个新概念——先有“名课”,再谈“名师”。这是一个具有突破性的,惊天动地的新立场新标准。比如我们这里年轻老师在前辈老师面前,肯定不敢称“名师”,首先资历上年龄上就不足。但万一才华出众呢?如果跟着“课”走就不会出现这种尴尬,不存在人际关系的失衡和平衡;只要有社会上广大不认识的书法爱好者的大众追捧,大家都认可你的“课”,你再年轻也可以成为“名师”。

  关于课程的大致设计应该是这样的:

  比如最有名的经典《兰亭序》;当然需要选最有专攻能力的老师来担纲。以此类推,篆、隶、楷、行、草,当然都要找最擅长的老师来分别担任。但是我们在视频上录这个课的时候,实际上并不需要太细的人为分工,比如,甲老师当时是上过《兰亭序》“课”的,有经验,那肯定是你可以优先上《兰亭序》经典临摹“课”。但乙老师、丙老师如果觉得自己对《兰亭序》临摹也可以有很好的专业把握,他们当然也可以上课。因为网络上播出相同内容的课,不像在实体的教室空间里无法并存并行;前一小时看甲老师讲,后一小时看丙老师讲,是完全不矛盾的。如果假设今后可能有8个老师都来上《兰亭序》临摹技法课;那更好,让视频课学员可以同时看到八个不同的《兰亭序》临习样板,这种课才叫名课,一个课程内容可以构成一个“群”,各家不同的阐释解读和演绎,丰富立体,那该有多壮观?故尔我们不事先规定每个人只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们不讲分工,只讲专攻的水准。比如关于篆刻视频课,每个篆刻家的擅长是有限的,当然只能讲自己会的那一项;但是篆刻里的名堂多了去了,如果从殷商的最早的最原始的出土印章、到战国秦汉古玺汉印、一直到唐宋官印再到浙派邓石如、吴昌硕、赵之谦,都由我们邀请各位专攻的老师主讲而构成一个个立体的“课”群,这样几年下来,我们将可能有一百个以上、成规模的、精练的学院派水平的科目序列和“课”的核心内容,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恢宏气派?

  但是我们事先必须得有个计划,有一个顶层设计。讲究科学性与可检验性,是我们“蒲公英计划”的生命线。

  视频教学精准的“入门”定位

  上这个课程之前,我想要有一个充分的定位。这次“蒲公英讲习所”的推出视频教学,我们有两个着力点。它的指导思想,是提供”入门”的台阶。第一,中小学生儿童的书法进课堂的“入门”,第二,成年人书法爱好者的“入门”。这两者当然有区别。因为成人与小孩智慧积累和经验判断的状态肯定是不一样的,以指、腕、肘即用手把控毛笔的能力也肯定是不一样的;因此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的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但我们的“入门”立场,却是高度一致的。即无论教学对象有多少差别,但对于书法这座巍峨大厦的整体水平和高度而言,它就被在限定在“入门”阶段,以求广大学习书法者获得最实用最管用的知识和技能。我们现在要做的这种视频教学方式,就是要将这两类人的目光吸引过来,提升他们的兴趣,让他知道,在视频节目这里,一定能找到最好的“入门”方式。换言之,我们在视频“课”里不谈高深的学术研究,只是纯粹的经典法帖的临摹技术教学。

  但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入门”不等于低水平。这是常常被公众误解的概念。一个小学二年级的教师,教的是儿童入门的最初级知识;但论教师水平却有可能是国家级名师或特级教师,是顶级水平。而且即使是大学博导,在少儿小学课堂里也肯定教不过小学特级教师,此即“术业有专攻”之意也。那么,我们这里提到的“入门”,只是指书法教学内容的结构分布处于“入门”阶段,但它的立场观念方法却完全应该是高端的。

  比如,对于《兰亭序》,因为是天下第一经典,大家耳熟能详,人人皆知,但这个“知”可能是非常含糊而笼统的,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视频“课”能不能在对《兰亭序》的某一字法、笔法分析得透彻而深入,有条有理,发人所未发?又比如对其中一个横笔,起笔是什么形状?锐角还是钝角?锐到什么程度?“起——行——收”三段式是前快后慢还是反之?是前重后轻?前露后藏?三个横笔并列,各有什么区别?这些追究表明,“入门”式的怎样临《兰亭序》,其实是有许多奧妙的。粗心浮意地临,那是低水平,依葫芦画瓢也画不准,当然不值一提。但通过视频“课”把它层层剥开、细致分解、尽可能分拆;其方式和观察表达视角一点也不初级,而是高深得很。而为什么要这样分解分拆细细研究,正是因为我们始终主张要理性而科学地学习书法篆刻,紧紧依靠经典,不自说自话自行其是。这是基于一种讲科学的学风严谨的学习态度。在“入门”学习阶段,培养这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求真精神,尤其重要。

  希望在座各位老师用这样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在第一批的视频教学过程中打造出“蒲公英讲习所”的经典教学模式:即“学院派”书法教学模式。肯定不是先有个人写字经验,再把古典经典名帖拿来陪衬一下;而是一开始出手就是纯正的彻头彻尾的经典。这是一个“入门”级的教学目标。

  打造经典“蒲公英教学模式”

  “蒲公英视频课程”必须拥有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特色,这个教学过程一定是有清晰规范的。这个规范的具体表现,就是在一九八九年的时候我们做过的一个《大学书法专业教学法》:从临摹到创作一共有四个阶段:1准确临摹,2分析临摹(字帖讲解),3印象临摹(意临),4从临摹到创作。因为第5是创作,是另外一个命题,暂且不涉及。每位老师在选择一个字帖的时候必须要完成4个步骤。而在今天起步时,关键是要抓住前3甚至前2的内容,那是“入门”阶段必须的内容。其实,谈当代中国书法的专业教学,从1989年我们在教育部拿了一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之后,开始真正成形了。现在看来当时努力达成的一个最大贡献,就是把含含糊糊笼笼统统的书法写字经验的东西,全部编排成清晰可按,可操作的教学程序,用逻辑的力量,设计出一环紧扣一环、此为因彼为果的教学实施之“链”。这是过去几千年写字教育以来从未有过的思路,是我们今天必须坚守的书法艺术教育的底线。

  具体而言,请每位老师先撰写完成一个视频授课的教案,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展开:

  以自己选定的经典法帖如《兰亭序》、或秦篆《峄山碑》、怀素《自叙帖》、赵孟頫《胆巴碑》、颜真卿《颜氏家庙碑》等等,完成如下的梳理:

  (一)[准确的临摹]——“是什么?”:强调字帖笔画形态和结构造型的本真面貌。

  (二)[分析的临摹]——“为什么?”:讲出它为什么是这样的理由依据,“知其所以然”。

  (三)[印象的临摹]——“取什么?”:在众多纷繁丰富的印象中,自己准备提取哪些要素?理由有哪一些?

  请每位老师先依此序列撰写教案,供大家下一次会议讨论确定。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我们现在的思维肯定是要放在“入门级”层面上,但是真正来参与视频教学的人,不会是完全不懂的人来听,其中,尤其是[准确临摹]还要解决另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让他通过视频课的引领,自我培养起认认真真学习的学习态度;告诉他学习书法的过程是很科学的,不是拿着毛笔随便在那里挥洒的自由散漫。

  能够来看视频参与学习的大部分人应该是已经有写书法的环境,自己也能写两笔了;但最大的问题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方法,他无法提高。那么他要从我们的视频里充分获取知识和技巧,是要进一步提高,这对我们来说就是“入门”的任务。

  此外,无论前面如何追加各种效果,但是从[准确]到[分析]到[印象]的临摹这三个阶段一定是要严格按规范走。这样的话,在镜头屏幕前讲课的时候每个人即使讲得不一样,临的帖也不一样,但严格的规范程序这时候能约束你,让人觉得你们是一个集团军,是认认真真在做的。核心内容就是这三个阶段,所有人都要按照这个步骤走。

  更想强调的是: 三个阶段是死规定,在使用的时候如果过分强调灵活,那学员就找不到方向了。对社会上初学“入门”者来说,就必须把教学要求规定得明确而严格,这些东西越明确严格,学生就会觉得越可靠。此外,为什么要求你们在执行时一定要规则明确,要摆在第一位?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因为后面还有很多老师要加入这个视频团队,要让他们了解当时你们是怎么做的?是起一个样板的作用。

  等到我们这个课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再加上一些史论的学术课程,先把“入门”做起来。万事开头难,先走出第一步;后面大家就会以有资格加入这个“蒲公英”视频教学团队为荣。所以希望各位能认真对待。这个事情如果做得好,有质量有声誉;对我们的“蒲公英计划”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新推进,尤其是对于今天的书法学习提升来说,我们这批人的努力很可能是会留下足迹的。


美术报 专版 00024 高级别的“入门” 蒲公英视频教学再出发 2018-05-26 7264337 2 2018年05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