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聚焦

文章导航

传统名砚

  洮砚,亦称洮河砚。洮河绿石产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喇嘛崖一带的峡谷中。洮砚的生产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饮誉海内外。洮砚硬度较于端歙之间,下墨优于端砚而发墨优于歙砚,从下发墨上来讲将矛盾体调节到恰到好处。历代文人、学者、书画家对洮砚赋铭咏诗,赞叹不已。引洮工程的引入,洮砚老坑石的开采越发艰难,石料越来越少,一方真正的老坑洮砚一砚难求。

  澄泥砚,是以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故名澄泥砚,是四大名砚中唯一的泥砚。始于汉,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山西省的新绛县(古称“绛州”)出产的澄泥砚尤佳,其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由于原料来源不同、烧制时间不同,澄泥砚具有鳝鱼黄、蟹壳青、绿豆砂、玫瑰紫等不同颜色。2008年6月澄泥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砚,产自广东肇庆市,肇庆古称端州,所产的砚台因此叫“端砚”,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宋坑之砚石为最佳。端砚最早产于唐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好的端砚,无论是酷暑或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端砚的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歙砚,以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罗纹山)下溪涧为最优,所以歙砚又称龙尾砚,龙尾山则是大部分存世歙砚珍品的石料出产地。歙砚石的花纹结构十分突出,分为鱼子纹、罗纹、金晕纹、眉纹、刷丝纹等类型。由于其矿物粒度细,微粒石英分布均匀,故有发墨益毫、滑不拒笔、涩不滞笔的效果,受到历代书法家的称赞。2004年9月中国轻工联合会和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歙县“中国歙砚之乡”荣誉称号。

  红丝石砚,早在唐宋即负盛名誉,为诸砚之首。原砚材出自山东青州黑山,后因其原料枯竭清后以临朐老崖崮为主产区。至宋末石源枯竭,历朝虽有产出,但数量相当稀少。红丝石属泥质岩,敲击声脆,无厚料,从侧面看层状沉积岩特征明显,红黄相间,正面出现像树木年轮一样的红丝。

  苴却砚,中国名砚之一,以其丰富的膘、眼、线、纹等众多石色称雄于砚界,被誉为“中国彩砚”。其石色紫黑沉凝,石质致密细腻,莹洁滋润,发墨如油,存墨不腐,石晶绚丽丰富。石材产于中国西南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的悬崖峭壁之中,此地古称“苴却”,故谓之苴却砚。

  贺兰砚,产于宁夏蓝宝,原材料为贺兰石。贺兰石结构均匀,质地细腻,刚柔相宜,用其刻制的贺兰砚,具有发墨、存墨、护毫、耐用的优点。贺兰砚发墨迅速且不郁结,带盖的贺兰砚如同密封器一般,素有“存墨过三天”之誉。与天下第一的端石齐名。

  思州石砚,简称“思砚”或“思州砚”。因砚材产于古思州治地(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思阳镇)而得名。思州砚是岑巩县的特产,古时即驰名神州。相传于汉代前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思州石砚是中国历史上开发与利用较早的八大石砚之一。

  松花御砚,用于加工松花砚的松花石最早发掘于吉林通化长白山区砥石山的江沿,是清朝皇帝的御用物品。这种石头的颜色和松花色泽一样,故人们把它叫做松花石,以松花石雕制的砚台就叫松花御砚。长期以来,吉林省松花御砚一直为宫廷专用,随着清朝覆灭,这一名贵砚石失传,直到1979年生产才得以恢复。

  易水砚又称易水古砚,产于河北易州(今易县),故而得名,是中国名砚之一,历史上素有“南端北易”之称。相传始于战国,盛于唐代。为中国制砚之鼻祖。其砚石取自易水河畔一种色彩柔和的紫灰色水成岩,有紫、绿、白、褐色,天然点缀有碧色、黄色斑纹,石质细腻,柔坚适中,色泽鲜明为砚颇佳。雕出的砚台精美古朴,保潮耐固,易于发墨,宜书宜画,书写流利。易砚因材造型,以型定名,艺人因材施艺,巧用砚石,刀法精湛。


美术报 聚焦 00010 传统名砚 2018-05-26 美术报2018-05-2600011 2 2018年05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