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聚焦

文章导航

重要砚台形制

  多足砚,由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三足圆形砚发展而来,至唐代时甚至增加至二十多足。砚足的增加,象征着其对砚的支撑作用愈加减弱,并逐渐演变为多足联为一体的圈足,仅成为装饰。砚足样式的变化,实际与人们伏案作画或书写时姿势的变化有关。唐初以前,多席地而坐,案较低,砚有多足。唐代开始,逐渐演变为垂足而坐,高案高椅出现,砚足才逐渐退化或消失。多足砚台之后,箕形砚随之流行。

  箕形砚,唐代流行砚式之一,因其形似日常生活中的簸箕而得名,又因砚尾两侧向外撇似风字形,故又名“风字形砚”。砚形上圆下方,周围有沿,面平,砚堂成斜坡状,靠近砚首部位有凹槽,以便贮存墨汁,砚底箕口有二足,使无沿的箕口升高,前低后高、前深后浅、砚斗着地、尾有砚足,是中国古代传统砚式中最典型的代表。箕形砚在唐代广为使用,往后各朝代砚式的演变都有其传承遗迹。

  抄手砚,是宋代最具时代特征的砚台形制,从唐代的箕形砚演变而来,也有将它称为插手砚、手抄砚或大史砚。长方形抄手砚为宋代的主流,抄手砚的砚底挖空,两边为墙足,可用手抄底托起。抄手砚为宋代所特有,它不同于任何朝代的砚台。

  随形砚,也称异形砚,是根据砚石的自然形态设计制作的。但随形并不是随意,不是每一块砚石都能制作成随形砚,它必须符合审美的意味和观赏的情趣。清代,由于皇帝的喜爱,砚雕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雕工繁复,装饰豪华,趋向宫廷化,成为一种贡品。但在皇城之外,清代的文人墨客如金农、高凤翰、纪晓岚,吴昌硕都参与了砚雕的创作,从而增强了艺术气息,文化内涵。

  暖砚,最早见于汉代。《四民月令》记载,汉朝学童因为砚冻,不得不从十一月起停止上课两个月,后人于是就发明了暖砚。至明、清时较为流行,它有两种制作形式:一是在墨堂下凿出空腔灌注热水于内,以保持砚面的温度;二是在砚台底下设置金属底座或金属砚匣,放置热炭来保持砚的温度。暖砚材质多为金属砚、陶瓷砚、石制砚等。


美术报 聚焦 00010 重要砚台形制 2018-05-26 美术报2018-05-2600013 2 2018年05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