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6版:专版

冯承素摹本王羲之《兰亭序》临摹教学

  一、精确临摹

  【提示】是什么?强调字帖笔画形态和结构造型的本真面貌。

  精确临摹是我们在学习经典传统中非常必要、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泛泛的通临只能掌握经典范本大致的风格面貌,一旦这种大致的面貌成为一种固定的感觉,就会越写越经验化、简单化,并且会导致以后临摹相同书体但风格不同的经典作品时,都会用同样的定式来进行程式化处理,造成所有的经典面目不清,而临摹者永远只能学到经典的皮毛。我们要求的精确临摹是要做到尽量准确地表现原帖的技法面貌,包括笔画线条的各种形态以及结字造型的特征。

  比如《兰亭序》的用笔:

  1.“永和九年”的“永”字,它的第一个点笔呈“S”形,收笔往右下角再回锋,最后一个捺笔有两个顿笔两处棱角再尖笔出锋,而非简单的三角顿笔出锋。

  2.“映带左右”的“带”字上半部分的四个竖笔,入笔的方向、轻重、提按、长短都不一样,中间的横勾两笔分开,竖笔出锋在左边。

  3.“天朗气清”的“朗”字笔画轻重极有层次。

  4.“游目骋怀”的“怀”字左边竖笔和右边撇笔都有极细微的提按翻转的动作。

  《兰亭序》的结字造型:

  1.取势:比如“观宇宙之大”的“宇”取斜式、“列作其次”的“列”也取左低右高的斜势。

  2.开合:“暂得于己”的“得”取上合下开之势。

  3.疏密:“当其欣于所遇”的“当”字上下密中间留两处空白,等等。

  如何做到仔细观察、目光敏锐,判断准确,再做到手眼合一,将观察到的技法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达到了精确临摹的要求,当然,准确临摹并不是依样画葫芦地描字,而是通过准确地观察每个字的用笔和造型特征,自然书写出来,技法动作尽量到位即可。

  二、分析临摹

  【提示】为什么?讲出它为什么是这样的理由依据。

  分析性的临摹是在精确临摹的前提要求下,将一些精确临摹的要素进行分析性地归类、组合理解,是对普通的精确临摹的一种深化。

  比如讲到《兰亭序》中的线条技法的变化:

  1.以七个“一”字为例,比如第一个“一”字起笔收笔都带有勾顿笔,线条最提处在四分之三处,第二个“一”字起笔是斜尖顿笔,收笔为圆顿笔,第四个完全以尖笔入笔,起笔没有顿,只在收笔处加一个顿笔,第六个比较短,但是线条非常粗和饱满。这七个“一”字无论在用笔和线形、姿态上都没有一个是重复的,充分体现了《兰亭序》技法的丰富性。

  2.线条的粗细提按对比度很强,字与字之间的对比如“少长”两字,一字之间的局部对比,如“视”之左重右轻、“陈”之左轻右重、“尤”之上下轻中间重、“为”之上重下轻。

  《兰亭序》的造型要素上,我们可以进行归类和组合式的练习。

  1.字的外形,“有清流”三字由长到方再到扁形,是从纵势到横势间的对比。

  2.结构原理中的疏密开合,举“诸怀抱”三个字为例,同样左右结构,“诸”字左右关系最为紧密,“怀”字次之,“抱”字左右关系最开,体现了一个从合到开、从紧密到舒朗的渐变过程。

  3.上下的开合关系,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化”和“终”两字,化字上合下开,而终字有上开,中间合,下又开的关系。

  4.字势上,如“信可乐也”这四个字,“信”字字势往右下角,“可乐”两字呈左低右高的侧势,与“信”字相呼应,“也”字的姿势则又往右下方压,使整体的行气在变化摆动中归于平稳。

  类似这样的抓技法要素进行分组的分析临摹可以有很多,通过分析性的临摹,能够对经典原作的印象和理解更为深刻。

  三、印象临摹(意临)

  【提示】取什么?在众多丰富印象中,自己准备提取哪些要素。

  印象临摹或者说意临,并非对经典对象临不像就叫意临,意临的“意”应该是带有一定倾向性、一定审美目的性的意趣和意味,具有对某个经典对象主观的理解和选择性。

  以《兰亭序》为例:

  1.表现对用笔线条的印象,原作兰亭序的技法极为丰富复杂,提按动作尤其多变,因此有很多线条局部的粗细变化非常明显,那么可以以此为意临的着力点,加强整件作品提按和粗细交替的感觉。

  2.另一种方式,原作的用笔技巧、提按顿挫过于丰富,对于精确临摹来说是能够充分练习、掌握它的丰富技巧,但是它同时也会阻碍行书书写的流畅性,因此,另一种意临的要素提取可以是强调它的书写性,即可以将原作过分的粗细和提按动作加以弱化,而略加强调书写的自然和流畅性。

  这样的审美取向和要素还可以有很多种,根据每位意临者的判断对原作进行印象式的改变,但必须得能说出道理。


美术报 专版 00026 冯承素摹本王羲之《兰亭序》临摹教学 2018-06-09 美术报2018-06-0900023 2 2018年06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