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美育

大学毕业后,他站上村里三尺讲台

  毕业是每个大学生都绕不开的一道坎,有的人迫不及待地进入社会,开启新的人生;有的人继续在校园里沉淀和积累;有的人还在这人生的小转折处迷茫……

  中国美术学院的赵孟希,毕业后来到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在这个坐落在中国西南部平均海拔2000米的小山村里,开始了他的支教生活。

大学毕业后,他站上村里三尺讲台

■古蕾

  和志愿活动“日久生情”

  “我是一个有志愿情结的人”,赵孟希如是评价自己。他和支教之间,与其说是“一见钟情”,不如说是“日久生情”。大学期间,他就多次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每年美院校考、新生入学,他都是志愿者中的一员,2016年毕业之后,又成为了全国第十八届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继续坚持自己全身心热爱的社会服务项目。毕业后,他和其他青年志愿者成员一起来到了云南省一个小县城——普洱的景东职业高级中学,正式开始支教生活。

  抵达当地之后,虽然深知条件有限,但初来乍到的他显然还是不能保持淡定。“去往景东9个小时的路途中,才真切地体会到这种真实。去山里的小学发放物资的时候,大家乘着越野吉普,在泥巴路上像坐过山车一般地度过了将近两个多小时的路程。山里的孩子上学就是这样的山路,一走就是几个小时。”

  在山村中,赵孟希和同伴并没有囿于三尺讲台,而是放眼当地的文庙和博物馆。他们发现,由于当地经济条件的落后和文化保护意识的缺乏,许多宝贵的文物不能被很好地展出,当地居民也失去了解祖辈流传的文化传统的机会。

  “我们在支教的过程中,不仅是将教育工作薪火相传,更多地是把自己在学院里学到的美术专业性知识应用于景东彝族自治县的扶贫工作中,让当地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下去。”青年志愿者们为当地供奉孔子的文庙修筑论语雕塑墙,赵孟希还借自己的研究生方向——博物馆专业的优势,为景东文庙做了一个简单的规划。

  赵孟希在景东的一年,习惯了头顶湛蓝的天空,习惯了窗外绵延的大山,习惯了站在讲台上与孩子们谈天说地,也习惯了一天天忙碌且充实的日子。“有时候也会抱怨,有时候也会矫情,但当站在讲台上听着孩子们大声地呼喊‘老师好!’的时候,就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山村印象

  这段远离城市、躬耕教坛的经历,给赵孟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象。

  最感动:这里的人特别好客特别热情,一次我从山下回学校,路上碰到我教的一个班的班主任,看他也是刚买菜回来,手上提着一种我未曾见过的蔬菜,便好奇问了一句,结果人家非塞给我半袋让我回去尝尝,拉着我跟我说怎么个烧法。挺不好意思的,真是一群可爱的人。

  最遗憾:在这里,学习显然不是大多数家长们认为的众多出路里面较好的一条,过去半年的教学中,不乏许多上一周还在教室认真听课,下一周就被告知退学回家务农或是去昆明打工的学生,回家结婚的,也不在少数。也许是年纪和他们相差不大,有些学生获知我的联系方式后也会和我说起退学多是无奈的,家庭条件不好或是家里的农活很忙等等。在这个时候,才认识到个体的能力实在是过于弱小。无奈和沮丧。

  最大的收获:在我看来,这可能是个很宽泛的问题,比如身处高原肺活量增加、每天给孩子们上课嗓门大了之类的。支教对于我来说其实是一场扪心自问的修炼,也许是身在人生地不熟的外地,凡事靠自己,也许是在这样一个物质不发达的地方,能够撇开物欲、认真审视自身,也许是自己作为一名刚毕业又刚上岗的老师,对于自己的学生教学上的感受引发的对自身对社会现实的感悟等等。而现在看来这些体悟或者说对我的意义仍在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不断改变,但毫无疑问,这些种种让我变得更好。


美术报 美育 00014 大学毕业后,他站上村里三尺讲台 2018-09-08 美术报2018-09-0800010;美术报2018-09-0800008 2 2018年09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