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群艺

见人见物见生活

“第十届浙江·中国非遗博览会”圈粉无数

  本报杭州讯 记者 梨白 9月19至23日,第十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杭州工艺周)在杭州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中东欧16国的传统手工艺,浦江一根面、桐庐剪纸AR体验……许多让人惊叹的非遗项目纷纷亮相。

  博览会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浙江省文化厅、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承办,杭州市文广新局、金华市文广新局联合承办。

  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成岳冲,文化和旅游部外联局参赞张忠志,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品田,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蔡晓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委员会主任金兴盛,浙江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褚子育,中东欧16国手工艺者代表、来自立陶宛的维达·斯涅奇库维埃内女士等领导、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博览会以“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传承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为主题,以“一个主城市一个主展馆两个分会场”为构架,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其中,主展馆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B馆展览面积达10000平方米,有来自中东欧16个国家,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地区,共200多个项目、300多个传承人,参加展示展演展销与研讨交流等系列活动。

  开幕式后,来自保加利亚、拉脱维亚、克罗地亚等中东欧16个参展国的代表团,来到了非遗主馆与手艺人交流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和传承。其中最让外国友人惊叹的是浦江“一根面”。一根面又称长寿面,俗呼“麦绳”,以其长、细、韧、滑且具养胃健脾等享誉四方,是浦江县潘周家村人独创的面食。制作历史可上溯至南宋,用一公斤面粉可做成数百米长的一根面条,寓意“长长久久”。

  在主馆二楼,分布着“意匠生辉:中国-中东欧‘16+1’传统工艺馆”、“乡村振兴:浙江非遗传承发展金华案例馆”“美好生活:传统工艺与生活方式主题馆”“非遗+扶贫:民族地区传统工艺展销活动”“天工巧作:浙江非遗馆(筹)捐赠作品精品展”“感受非遗”系列展示展演与互动体验活动六大主题板块,展示着地区间多姿多彩的传统和技艺。

  “非遗+扶贫”馆中,展示着富有民族、地区特色的传统手工艺作品:来自鄂温克族的美丽的太阳花和鹿制手工艺品,来自布依族的精美服饰、乌铜走银手工艺品、傣族手工造纸技艺成品……各式各样,吸引着游人驻足观赏、购买,与手艺人零距离交流手艺的奥妙。

  “天工巧作”浙江非遗馆(筹)捐赠作品精品展以浙江非遗馆第二批(2018年)捐赠的代表作品为内容,共有22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捐赠的31件(套)作品。这些作品当中,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王星记扇、张小泉剪刀,还有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彩石镶嵌等不常见到的宝贝。其中,一件名为《农家记忆》的青瓷作品尤为引人注目,这是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龙泉青瓷名家张绍斌生前的作品,纯手工拉胚成型,青瓷釉色平和。

  一楼展馆除了可以看到全国各地精美的剪纸作品之外,还开设了剪纸AR体验环节。桐庐剪纸手艺人专注着眼前的剪刀,剪、刻、撕出多种剪纸样式,不时还邀请游客们也来动手剪一张剪纸作品带回家,过一把剪纸瘾。

  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共14大类别383项,浙江省22个项目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本届博览会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办展理念,通过系列活动的举办,为非遗融入生活搭建更多的平台,为非遗传承人共同发展创造更多合作机会,也使展会更加立体化、生动化、精彩化。


美术报 群艺 00010 见人见物见生活 2018-09-29 8348013 2 2018年09月2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