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洲艺话》后记
■陈履生
艺术评论与评论写作、评论工作越来越难,而社会对于艺术评论的美誉度也越来越低。真的是进入新时代了。
即使在新时代,还是老问题,只不过现在的老问题更突出,所以,显得更难。评论也好,批评也罢,既要说好,说好在哪里;也要指出问题,指出问题有哪些——这是常识。可是,说好比较容易;如果说好有问题的话,那可能是没有把“好”说到位,没有顶格。但指出问题,不管轻重缓急,只要说出口,或形成文字,基本上属于不好的那一部分,是不入耳的。人们常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语出自《孔子家语》、人人都能理解的话,如良药苦口,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是很难的。当下能够听进忠言的人已经属于珍稀,因为艺术家接受批评的素质在降低,对批评的理解和认同相应也在降低,这就形成了实际存在的不能批评或批评不能的状况。所以,到处莺歌燕舞,潺潺流水。尽管现在从上到下都有评论家协会这样的组织,然而,实际的作用并没有显现。而能够把这个组织弄正了、弄顺了都不容易。因此,有时看看那满版的评论文字,细想有几人在看那长篇大论?实际上,现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评论都是无用的,那些文字只是为被评论者或少数人的一种服务。
无疑,建立起正常的批评已经是一种苛求。现在所能看到的专业或业余媒体上的评论基本上都是说好话的那种,大致都是正月初一早晨说的话。艺术批评作为一种标准配置,如画册和展览的前面都有前言一样,弃之不能。长此以往,就目前的技术水平,用电脑来写评论是完全可行的。电脑的写作就是标准化,如同饭馆里点菜,只要去点菜单上面的那几种,无疑,可以有不同的和多样的组合,但都是程序所设定的。它缺的是批评家的思想,缺的是能够洞察问题的思维,而失去的是批评家的品格。
人们常常责怪评论家吹喇叭、抬轿子,确实是有大把的那种评论家和那种评论,但也冤枉了一些人。评论家的无奈,常人难以理解,如同鞋穿在自己的脚上才知道合不合适一样。评论家的苦水很难倒出来,即使倒出来也是一种自嘲,社会上可能是另外一种眼光,基本上得不到同情和怜悯。如此,就进入到恶性循环的状态——批评无为,名存实亡。
评论得不到尊重,是当代文艺发展的严重问题。
评论家不能自重,也是当代文艺中的严重问题。
收入该文集的86篇文章,是2008年至2017年之间的各种文字,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是对一些艺术问题和艺术现象的思考。
虽然有些事项已成过去,但有些问题依然存在;虽然有些问题是过去的表现,但现在仍然可以借鉴。面对这些文字的自我批评是:其中有的是直言,有的比较隐晦,不少是吞吞吐吐;有的是提出了问题,但并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如果说个中有问题的话,那也反映了当代艺术评论整体中的问题,也暴露了我在从事艺术评论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