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临摹的意义
■侯黎明(作者为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副主任、敦煌研究院研究员)
敦煌壁画临摹体系建立在前辈艺术家和学者们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之上,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临摹作为一门学问,需要临摹者以学者的态度去读解古代艺术的深刻内涵,研究时代特色,捕捉历史气息,揣摩古人意趣,了解工艺流程,掌握技术技巧。只有这样,临摹者才能把握好临摹作品的质量和品位,在不断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得以提高,淋漓尽致地纵横笔墨,创造出临摹作品中的神品。
临摹的历程
1941年,著名画家张大千携带他的妻儿和门徒,开始了对敦煌壁画的考察和临摹。张大千率领徒弟在敦煌临摹了近三年的时间,完成了200余幅壁画临摹作品,随后在重庆、成都等多地举办敦煌壁画临摹作品展览,朝野震惊,使曾经繁盛千余年又沉寂数百年的敦煌壁画首次呈现于世,敦煌艺术的珍贵价值和历史地位才逐渐被世人所重视。
为了保护这个失而复得的艺术宝库,1944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在莫高窟建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现敦煌研究院前身),委任曾旅居法国的油画家常书鸿任所长,主持率领一批受到敦煌壁画临摹作品展览感召的艺术家们来到大漠戈壁的偏僻一隅,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始了临摹敦煌壁画和彩塑的壮举。70余年间,几代画家、学者不断奔赴莫高窟,常年坚守,成为中国文物界不多的专业临摹研究群体之一。几代敦煌美术工作者先后临摹完成敦煌莫高窟壁画2200多幅,彩塑50余身;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更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重点致力于整窟临摹,已完成1:1比例模型洞窟15座,并在国内外举办以壁画和彩塑临摹作品为主的大型敦煌艺术展览百余次。为不可移动的敦煌文化艺术的传播展览提供了核心展示作品。
临摹的方式
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把临摹复制壁画作为研究中国古代壁画的切入点,经过几代美术工作者70余年的临摹实践,根据研究目的和方法,总结并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临摹复制方法及理论。通过临摹,梳理古代壁画制作及技法,研究总结中国传统壁画的绘制技法,形成和完善中国绘画源流及技艺体系。
敦煌壁画临摹主要有三种方式,即现状临摹、整理临摹、复原临摹。
1.现状性临摹
现状性临摹是将被历史磨损的壁画现状进行客观复制的临摹方法。这项工作的目的是,真实记录壁画演变过程,表现壁画的现存状态。
2.整理临摹
是对壁画残损部分进行有选择性的复原的临摹方式。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整理有价值的图像信息,为相关内容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3.复原临摹
复原性临摹是指再现壁画初绘时期的造型特点、线条形式、色泽面貌的一种临摹方法。这种研究方法的目的是,去除历史给予的破损痕迹,准确科学地再现壁画的原始风貌。
临摹的目的
1.壁画文物的副本
面对残损脆弱,行将消失的壁画,与张大千等个体画家们单纯临摹学习不同,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在建立之初,画家们是秉持着保护、保存壁画的理念开始进行临摹的,这个时期有选择地制定较为长远的临摹计划,目的就是为壁画留存文物副本,使日渐衰退的壁画生命在临摹作品中得以记录和延续。
2.研究
壁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文化的典型性,因此,对敦煌壁画绘制体系进行系统深入地临摹研究,既可以探讨民族绘画艺术的形成、发展高峰或关键转折,对于文化艺术延续,历史传统、传承民族文化、启迪当代艺术繁荣发展有着重要的基石作用。
敦煌目前留存有约5万平米的壁画,蕴涵了自公元4世纪至14世纪北朝至元代1000年间中国佛教绘画风格和绘画技法的承传与沿革,呈现了外来艺术与本土艺术的碰撞与交融,也是研究中国美术发展史最系统、最丰富的历史资料。
在以敦煌壁画为载体的图像研究方法中,临摹是最为直接切实的研究方式。这一临摹研究过程是由建立在具有坚实绘画造型能力、色彩素养和丰富壁画临摹经验的专业画家来实现的。与运用美术史理论解读图像的研究方法不同,临摹者是站在原创作者的角度,从画面进入其内心世界,通过对原作每一道笔触的还原,追寻当时艺术家们创作壁画时的所思所想,尽可能如实地反映出原作的精神面貌,还原创作历程。
临摹者通过临摹解读壁画内容,对技法和表现形式进行归纳和分类,从临摹研究者的角度形成对造型体系的总结,达到对作品艺术风格与时代特征的断代,进而对其在中国美术史中的地位和价值论进行确立和补充。
3.学习与传承
纵观敦煌壁画千百年来的演变进程,虽然各时代的风格不尽相同,但可以清楚地看到作为宗教艺术从内容到形式贯穿始终的主导模式,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造型特征,而临摹是继承其传统最好的途径之一。在中国古代画家看来,学习绘画必须要对前人的经典作品进行临摹,这是理所应当的。临摹的目的,就是要研究前人的种种经验,掌握传统的造型与技艺,培育审美品格,以此认知中国绘画的本质,掌握其绘画本体规律的方法,进而求变创新,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不断创造。
早在1500年前的南齐,著名画家谢赫创立绘画法则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运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传移模写便是指通过临摹向历代绘画学习借鉴的方法,包括徒弟对师傅画作、粉本的临摹以及画家对当朝、前代经典作品的临摹。这种临摹学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习画者不可缺少的基础,也是传承传统,提高画品,创新风格的重要途径。
著名敦煌学学者姜伯勤先生说:“敦煌研究院前辈的临摹画精品是20世纪中国重要的‘文化财’。近一个世纪以来敦煌一直是艺术家的朝圣之地,画家们通过临摹得到了不同的艺术启示,极大地促进了现当代中国绘画的进步,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张大千先生通过对敦煌壁画的临摹,使其在人物画技法上为之一变,从改琦式仕女画,一变为有唐代健美之风的新型大千先生人物画;他的泼彩山水源于敦煌唐代壁画中的青绿山水;临摹敦煌壁画也催生了潘絜兹先生的新工笔画创作;董希文先生通过在敦煌数年的临摹,直接承袭北魏艺术风格,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传统、焕发时代新风的《哈萨克牧女》;《开国大典》延承了唐代经变画富丽堂皇、气势恢弘的大场景制作风格,描绘出泱泱大国的气度,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与此同时,壁画家李化吉、袁运生、王颖生等的创作无不体现出敦煌对中国现代壁画创作的深远影响。
4.以岩彩为媒介
几十年来,随着对敦煌壁画更深入的临摹学习,对古代壁画绘制技法的研究、以及将矿物颜料在临摹中的广泛运用和熟练掌握,美术研究所的创作人员开始更多地选择与敦煌壁画绘制颜料相同的材料——岩彩作为主要的材料绘制创作。之所以选择岩彩,首先感到岩彩作为媒介,构建起了古代与现在在精神层面上的对话与连接,从材料的特性上,也表达出了可以代表敦煌艺术的象征性与标志性,同时,也非常契合敦煌艺术的地域特征。这是当代岩彩画与古代敦煌壁画的探源与对话,让我们对有关敦煌岩彩和敦煌壁画走向当代的思考变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