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要闻

艺术家的故土情结与家国情怀

  我生于浦江、长于浦江,离开故乡浦江已经40年了。我15岁到浦江县文化馆学习美术创作,16岁到大溪乡担任乡村电影放映员,18岁进部队,到今年整整40年。我回到部队军营那一天正好是1978年12月21号,我记得很清楚。那一天正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这一天实际上就是我国改革开放起步的一天。所以我从部队到地方这40年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我们国家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也见证了我们家乡书画之乡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的40年。

  我先讲第一点,“回望故乡”。离开故乡的人都不会忘记一句话,“谁不说俺家乡好”。我从1978年离开浦江,在部队23年,然后转业到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工作。每当回望故乡,都是一个离乡游子的心声。我记得在1993年回家过春节的时候,当时刚刚来浦江上任的郑宇民书记来拜访我,他走的时候跟我讲:你对家乡有什么期望?当时我说,我们作为一个美术人,作为一个书画之乡的美术人,回到家乡看不到家乡先贤的艺术作品很遗憾。因为当时浦江还没有一个美术馆,更不要说像今天有如此的场馆,当时郑书记就说,等你明年回乡过春节就能欣赏到先贤的作品了。就在那一年听说县委县政府和吴茀之的家属签订协议建造吴茀之纪念馆。1995年第一个馆落成,也就是第一届浦江书画节开幕,邀请我来参加第一届书画展,郑书记当时已经调离了浦江到兰溪市做市委书记,他跟我说,吴茀之纪念馆的建造是你的建议,如今你的愿望实现了。这也让我们回乡的游子能看到先贤留下来的宝贵的遗产。从此,便有了第二届、第三届,到今年第十一届书画节的品牌。同时有了在外的艺术家和艺术家家属及子女不断为家乡的博物馆、美术馆捐赠艺术创作精品。这是我们浦江书画节对全国的一点贡献,更是游子回望故土,报答家乡的赤子之心。

  第二点想说“家国情怀”。我曾经三次到过湘西的凤凰,在凤凰古镇沱江边有一处沈从文的墓地,说是墓地就是一块大石块,旁边立一小石碑,上面刻写了沈从文在《围城》当中的一句名言,碑文就是“一个战士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这一句话也概括了沈从文他创作的时代背景、艺术创作的人生和家国情怀。所以从这点来讲我们创作上的家国情怀确实是非常不一样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故乡的生活、故乡的文脉和故乡的血脉对一个艺术家创作的成长、创作个性的形成是有重要意义的。像齐白石,因为他是湖南湘潭人,他画的《十里蛙声出山泉》等等这些作品都是和故乡、故土、童年生活密切相关,和他的家乡的文脉、血脉密切相关。这些都是艺术创作上的家国,小家和大家的关系。

  我记得我走上绘画道路的时候,15岁在县文化馆边学习边创作,就在那时候见到了吴山明老师,当时他刚30岁出头,风华正茂,但是头发也已经花白了。当时的浦江也是一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着独特风貌的浦江。我记得2001年的时候,我创作了花鸟作品四条屏,表现了四季的花卉,题目就是《四季如歌》,2005年获得了全国金陵百家金奖,这个源于我对童年的生活,对农家农事各种庄稼的生长规律、四季花卉、四季农耕的轮回非常熟悉,才有了《四季如歌》的出现。

  在1999年的时候,我创作了作品《融》,作品表现一片银灰色的梅花,大家知道梅花在传统中可能是一支梅一只角或者文人画寥寥几笔。但是我打破了传统的创作风格,我记得也就是少年的时候,浦江的大雪天梅花开的时候一片银灰色的感觉非常美,这一题材一直萦绕心中,创作中既要表现出梅花的品格又要表现出自己的艺术个性。这件作品当时在第十一届全国画展也是获得了提名奖,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收藏。这些确实都是故乡情结种下的根深蒂固的深刻印象,再加上我们这么多年创作的一些思路、经验,才会产生这些作品。吴山明老师的《延安五老》就是他童年生活和创作经验积累的体现,再加上他对国家、对延安革命圣地一种崇敬,对战争年代老前辈革命家的一种情怀。所以我感觉家国情怀和故土情结是我们创作的源泉,也是我们作为一个艺术家要坚守的一种责任和使命。

  第三点我想到了两个词,一个是“初心”,第二个是“敬畏”。“初心”就是我们不忘初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谁服务,如何走上艺术道路。实际上我们当初追求艺术、喜欢艺术、热爱艺术,是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根本没有考虑过什么金钱地位,往往就是凭着一股我们对艺术的热爱。说不定我们当年在家乡耽误农活去画画,父母还反对,或者别人还看不起。但是正因为热爱、正因为有这个初心,我们才走上了艺术道路。正因如此才有我们今天,才有我们对艺术的这种创造,给社会留下一些好的作品。此外还有一个词就是“敬畏”,我们应该在艺术道路上敬畏传统。


美术报 要闻 00005 艺术家的故土情结与家国情怀 2018-09-29 美术报2018-09-2900008 2 2018年09月2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