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格调

文章导航

享设计之美 聆大家之言

  市——聚集交易的场所;场——意为“播散”、“散开”。

  生活不容马虎,何不让它精致一点。

  设计师团队如是说

  一座城市的文化与形象,从菜市场就可以窥见。曾有人用“皮鞋进去、雨靴出来”形容菜市场,年轻人基本不爱去,更别说“逛”。“低小散、脏乱差”似乎成了菜市场普遍存在的诟病。这次改造菜市场尽管规模小,但是有一定社会意义。本质上应该以市民“消费触觉体验”为核心,颠覆传统意义上的认识,打造一个“设计标准化、场所现代化、交易信息化、管理智慧化”的菜市场,以满足现代人生活方式和审美诉求,实现美好生活的空间场所之一。

  ——谢天(中国美院副教授、 高级室内建筑师、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环艺教研室主任)

  在营造空间氛围中,采用贴合面馆主流的中老年群体,平和的米色、咖色、白色、黑色的适度比例色彩搭配;纸筋灰硅藻泥、水纹玻璃、胡桃木、席编等;营造不突兀、去浓烈自我化,给客人平和入户的心理感受,使整体空间既有焕新又有忆旧的温暖。重新规划了厨房清洗区、冰鲜区、烹饪区的位置,采用了分区吸油烟控制、L型操作台,使厨房流程更为合理快捷;在空间中采用了一些临时机动的翻桌装置,并在座椅中考虑了人性化的临时搁挂菜篮、手包的空间。在有限的既有空间里改良餐厅空气质量、改善出菜流程及客户的桌位量。

  此次面馆的焕新设计中,在一些细微处进行了设计,如“吃面看谜面光盘见谜底”的面碗、毛笔手写菜牌瓦等,希望在吃面的同时,给客人感受到:杭州,不仅有东坡肉、龙井虾仁的精致讲究;更有片儿川、虾爆鳝面的烟火人情味道。

  ——朱晓鸣(杭州设计师中心会长)

  儿时记忆中的菜场不光是买卖的场所,街坊邻里间更喜欢在这里家长里短互通信息。肉铺也都用自己的名号成为店招。我将通过设计来改变肉铺油腻及异味的印象。避免潮湿及蚊蝇的干扰,鲜冻肉的分区,刀具的收纳。洁净的操作区,温暖的灯光,有序的商品展示,传统的店招。让我们重新找回这些失去的记忆。

  ——杨春蕾(杭州设计师中心副秘书长、香港德高国际设计有限公司创办人)

  水果店是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经常光顾的,水果店在上世纪80年代给我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简陋的模样,是用层层石棉瓦围合起来的,老板在铺中间招呼着来往的买家;就从儿时的记忆中提炼了一些历史建筑材料,营造这次的改造项目。石棉瓦的造价便宜而且施工方便,在店中用来塑造墙面质感,四周层次而有序的方管货架和木框用来陈列玲琅满目的各式水果,中岛作为空间的环绕动线,店主在中岛围合体内和来往的人进行互动。水果铺的设计创意希望将主人从20年前在红石板新村摆露天水果摊一直到现在的心路历程沉淀下来,同时也将九零后的第二代店主对水果店未来的美好憧憬寄托其中。

  ——史新华(杭州设计师中心副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室内分会全国理事)及徐梁

  蔬菜摊原来的陈列比较单一,不美观,价格新鲜度不太明确,在保留市井烟火气的基础上是否能从人性角度去设计,比如告知市民当下季节吃哪种蔬菜最好,哪类蔬菜对哪些疾病有改善和预防作用,哪类蔬菜含什么维生素。让购买者对于蔬菜有重新认识。

  ——杨钧(杭州设计师中心陈设委理事长、Line park线形公园美学生活馆主理人、艺术总监)

  豆制品在生活中每家每户都会接触到,上世纪70、80年代后的人都会有印象菜市场的豆腐铺是什么样的,也都有去过菜市场的经历,也有见过扛着扁担卖豆腐的场景。豆腐铺是我多年来遇到的最小的一个空间,原本的铺子是不到4平米的空间,摆满了两个平台雪柜和一个操作台,剩下的面积也就够一人的空间活动了。

  在与铺主交流后清楚了豆腐铺的功能和需求,很快就有了一个想法,希望把不足的空间关系通过立面来构建,从地面延展到墙面,一切的视觉效果都是先满足了功能和需求而定的,有一道菜名叫“小葱拌豆腐”,一双木筷一个白瓷碗加一点绿色小葱和豆腐,然而这个铺我就给了一些木制件来做框架构建,加上一点白色石材,上面挂着的一些木片上写着黑色的字体来做产品的识别,及其简单的构造,一道菜就这样完成了,而设计也就完成了。

  这个鱼铺整体颜色采用了白色小方砖为主要材料,再加以简洁的鱼形霓虹灯管作为一个门头logo,简洁明了。整个顶部用旧时的渔网组合而成,带着小时候的记忆,用这样的结构来捕捉鱼的办法,进的来出不去,若隐若现。给整个空间带来一点俏皮感,加上黑猫雕塑,感觉就像是一次猫和鱼,鱼和人之间的互动,保留了最接地气的市井文化的同时融入一些艺术形式,将传统印象的鱼铺破格,让整个空间充满生活的艺术气息,点亮人们的生活态度和兴致。

  看起来不仅仅是在卖鱼,而是在经营一项艺术事业,我们对精神与物质生活的需求也可以在这里产生碰撞,从而创造更丰富立体的生活方式,或许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让人感觉是个充满烟火气的地方,市井生活的喧嚣,人来人往的叫卖,迎面扑来的腥气。

  ——徐梁(杭州设计师中心常务理事、梁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创意执行总监)

  “运用回收材料将源自海边的记忆碎片拼接,在为海鲜摊位呈现崭新视觉感受的同时,拓展出对于各类海边作业的想象空间。”通过鲜明的海边元素和现代的设计手法引导着这里的构筑,两款摊位在功能上满足海鲜售卖流程,并在不锈钢操作台内增加收纳功能。

  摊位A由造船车间式的钢架支撑而起,来自渔船的篷布、帆布和船木承担起个性表现的职能。摊位B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货车集装箱,铁板表皮所做的打孔处理,为其余配件的增置提供可能。

  ——陈飞波(杭州设计师中心商设委理事长、触感空间家具品牌创始人)

  我从品牌和导视上考虑,我将对现在的菜市场进行观察和拍摄记录。菜场的人和物形成的特征以及目前存在的招牌、语录、菜品图片、广告词等,都是一种生活的痕迹。我并不反对目前的所有状态,只是解决改造后如何继续保留这些状态。

  ——梅数植(702design合伙人、平面设计师)

  用一个元素唤起关于菜场的记忆,我们认为街道是关键场景。我们计划截取街道片段的电线杆/街灯为意向,设计一套集成照明与展示功能的立柱体系。以此穿插于公共区域中,成为场景中的关键视觉指引体系。

  ——邬逸冬(GAZER DESIGN合伙人、高级室内设计师)

  作为此次项目设计策划方,串联起九位设计师精彩的作品是公共部分的设计关键。用一个元素唤起关于菜场的记忆,也就找到了串联的思维逻辑。我们认为街道是关键场景,中国菜场是以摊——棚——场为发展脉络的,各位设计师回归化的设计手法丰富了摊位围构而成的菜场呈现。不以“去设计化”而无为,不以“过度设计”而喧哗,所有元素的重组与再造是根源化发散的,视为串联设计,串联各设计点,串联记忆和时代。

  ——林森(杭州设计师中心秘书长、高级室内建筑师)

  消费者如是说

  我是看着这家菜场一点一点长大的。菜场整体看来规范了许多,也制造了一些气氛。但是缺少一块休息区,卖肉对面的通道上,若是可以放几张长凳子就好了,提供大家休息聊天。我觉得水果摊位的摆放不是非常接地气,改造后还是有一点遗憾。原先(改造前)比较省心,水果不会放太高,视线上也不会有阻隔,原来收费的位置不在正中间,在靠出口位置,水果摊是一层一层放过去,顾客进来,一眼就可以看到所有的水果,一目了然。而现在顾客要转一圈,其实是增加了顾客的疲劳。不过设计师也动了脑筋,弥补了当初改造的缺陷——地上也摆放了一些,高高低低一框框分开,方便购买。

  原来一排冷藏柜是只起到仓库保存的作用,现在出口处的冷藏柜不错,还有美观展示的功能,也方便拿取。我也会买包装好的水果送给老母亲,说起这里的包装,它有一个特色,买小柿子时,你可以要求老板按照购买多少,用特殊盒子包装好,再提兜,这样拿到家的柿子就完好无损,非常人性化。再指出一点不足,空间利用上,实用性稍差一点,墙边柜摆放着箱子(收纳箱)、挂着篮子,倒不如贴些有鲜亮水果的装饰画,和销售的产品更匹配。菜场就是要销售、展示、库存和宣传产品,才能便民利民。

  开张剪彩那天很热闹,这边有固定的客户和市场。20年多前,水果摊老板夫妻俩推着小车卖甘蔗、卖西瓜。如今非常厉害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也可以从外地务工人员身上,见证杭州农贸市场发展的历史。

  ——66岁王大叔(附近居民)

  (朱晓鸣 偲琪 采访整理)


美术报 格调 00015 享设计之美 聆大家之言 2018-10-20 美术报2018-10-2000010;美术报2018-10-2000009 2 2018年10月2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