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时间的实验室
■乌徳·格斯瓦尔特(原国际博物馆协会欧洲主席)
物品提醒我们是谁
大家是否有考虑过,我们的生活为什么需要物品?
人类从史前就开始收藏物品,比如石头、贝壳。人类通过认识物品接触世界,收集物品并积累经验。人都是被好奇心所驱使的,对未知的渴望,是前行的动力。
物品能帮助我们把自己放在时间和历史中。当我们回忆过往,想起的是一件件物品,当我们展望未来,展望的是未来想要拥有的物品。所以,物品是过去的纪念物,也能成为未来的里程碑。物品也体现了我们的自我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当我们选取物品放在桌子或架子上,选择穿的服装,选择使用的物件,都反映了我们的自我个性,代表了我们的审美。物品的摆放方式,也可以看出我们对它的珍视程度。
物品传递的私人情感也应融入到文化背景中,这是近几年文化人类学家一直在关注的问题。旅游纪念品、事件的见证物,提醒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每个人的家都是自己“灵魂的博物馆”。
博物馆为社会福祉服务
收藏是人类的天性,博物馆收藏的物品是人类存在的见证者。当我们对物品研究,能了解背后的历史。具有文化意义的物体,应当融入公共藏品。通过维护物品的遗产价值,博物馆将内在的文化、信息传递给博物馆观众。
我们为什么需要博物馆?仅仅是用于存放物品吗?收藏者赋予了物品特殊的含义,使物品有了独特的意义,但是这种含义观赏者不一定能够了解,所以博物馆的呈现,需要一定的解释。当然,观众也可以赋予它新的含义。这点非常有趣,不同人会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同一件物品。我认为有一件事情,博物馆去做会有非常好的效果——请一位工作人员站在作品前,不是为了讲解作品,而只是与观众聊天,聊一聊观众看到了什么,想象到什么,这会提供很多新的视角。博物馆的物件可以帮助我们联系当下的生活,即使它是几百年、几千年前的。
国际博物馆协会发布的《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里有一句话:博物馆维护藏品,并为社会福祉保存藏品。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深远,每一个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收藏、维护、做展览的过程中,都对社会负有一定责任,是为社会福祉在服务。反过来,我们的社会可以对博物馆有所期待,比如说,博物馆成为道德的捍卫者;博物馆鼓励民众探索藏品,获得灵感、知识和享受;博物馆应当平易近人,为观众提供接触藏品的机会,向公众敞开大门,让人们分享来自全世界的文化和遗产。博物馆需要与藏品的捐赠者建立有益的关联,例如美术馆需要与艺术家保持良好的互动,考古类博物馆需要与大学、研究机构建立联系。
博物馆人要走出博物馆
收藏是博物馆的核心功能,藏品是博物馆的资源。我们要建立策展与藏品的密切关系。在收藏过程中,希望这些物品可以组织成一个展览。
对于博物馆的使命与收藏策略,首先是政府的需求,比如政府要建一个博物馆,就要了解为什么而建,其意义是什么。第二点是对于教育考量,这一点对青少年儿童很重要,要考虑到特殊群体的需求,这也会影响策展的策略。第三点是观众培养,要想增加自己的观众群体,就要做调研,了解观众爱看什么,兴趣在哪里。
每个博物馆都会收到各种捐赠,博物馆要与当地社区建立关系,使民众信任博物馆,愿意把自己的东西交给博物馆保管,让民众知道自己的收藏放进博物馆是有价值的,在文化、社会、个人层面被重视。我们做过一个展览,征集一个街区居民的99件物品,有鞋子、唱片、瓶子、邮票、手推车等等,每一件物品都在讲述一个关于这个街区的历史和故事。这样的展品不仅有美学价值,更是能讲故事的,甚至涉及到当地整个街区的历史。当我们获得一件物品,我们需要竭力获得关于物品的更多信息,写下文本对它进行描述,进而向观众介绍,这涉及到向观众讲述什么。要与当地社区不断接触,如果没有沟通,就无法挖掘那些故事。作为博物馆的专业人员,有时候要走出博物馆,走进社区,与当地人建立联系,收集物品,帮助你讲好故事。我们应该时时考虑观众。
富有生命的博物馆
现在的博物馆正在日益融合,考古学、人类学、人种志、科学、艺术的博物馆都在相互跨界,博物馆工作人员会发现博物馆在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们需要克服不同学科的界限。
谈到未来的博物馆,我们或许可以把博物馆比作“时间的实验室”,博物馆必须置身于当今时代,才能发挥其功能。博物馆的藏品能让我们连结不同的时代和地点,给予我们在历史中审视当代的机会,因此我们能在当代中审视自我,也能在历史中审视自我。我们需要更多“平易近人”的博物馆,我认为博物馆不应该只呈现国家、民族在历史上的状态,也应该展现其中每个人的命运。因此创造小规模、谦逊、平易近人的博物馆,能融入当地社区,反映历史和民众才是更为人性化的做法。我认为未来的博物馆是富有生命的博物馆,一间富有生命的博物馆应该关注物品和物品中内涵的经历,让参观者可以连结个人经历,激发参观者参与创造历史,这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基于对话和多元叙事的反思。
(专题内容由本报记者周懿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