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1版:砚边

畅想“山水”(一)

  中国画写生,是通往主题创作、形成语言个性的必由之路。

  中国画写生,是通往主题创作,形成语言个性的必由之路。从宋元四家至清代四僧,再到上世纪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无不以写生为己任。游历山川,饱经风雨,形成了自家的艺术语言风格。因为江河,我们有了心灵的激荡;因为湖海,我们有了心胸的壮阔。因为飞瀑,我们有了生命的张扬。大自然以充沛的精力,时时刻刻去宣泄内在的激情与外表的壮美,我们才感到生命的存在与顽强。当我们置身其中,拿起笔去表现和刻画它们的时候,才感觉到手的软弱和大脑的迟钝,感到自身的渺小。所以,一个画家,用手中的笔墨面对江河、湖海、瀑布的时候,才知道艺术的艰难。

  十多年的山水画写生中,“水”作为局外的事物存在于我的胸中,时常激荡于我的笔下。我曾跋涉了无数的江河湖海,仰观了无数的溪流瀑布,沐浴了无数的浪激飞溅。身临其境,听从于江山之助,去慢慢品读自然界的瑰丽景象。对于水,宋朝郭熙《林泉高致》有精辟之论:“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溅扑人地、欲鱼钓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挟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辉,此水之活体也。”因此,画水,关键是一个“活”来。画江河之水要把握流向的趋势、气势,让水脉与洄澜随用笔的节奏跳跃于纸面,忌池水风纹、印版水纹,这种有规律的网状表现对于江河之势难以表述。在云南省金沙江畔,我曾望着翻卷着金色浪涛的江水滚滚而下,捕捉它从青藏高原奔流而来的汹涌之势,写下了数十幅草稿,拍下了上百个镜头,并以此为基础,画出了写生创作山水稿《皎平渡》,以滔滔江水让人感受到金沙江夏季汹涌澎湃的壮美。

  画湖海之水,要把握状态最为重要。面对大海可作近画巨浪浊翻,远画风波浩荡,表现波澜之壮阔。画湖水,要近画片浪高低,远画烟波浩渺,以起伏的笔墨表现洞庭广大。我生活在青岛,住在海的北岸,平日里常沿着海岸徒步四十多分钟去上班,直接地观察和亲近着大海。几年来创作了以《观沧海》为题的大量关于海浪的画作,试图让翻江倒海之势真实地存在于笔下。画瀑布之水,要把握飞动的气势最为重要。元人黄公望在《论山水树石》中说:“山水中唯水口最难画,远山无湾,水出高源;自上而下,切不可断脉,要取活流之源。”这就需要画家注意瀑布源头的来龙去脉、飞泻的态势,与下笔轻重、黑色深浅,水分盈满息息相关。我在云南的罗平布瀑布、马岭河大峡谷瀑布、贵州的黄果树瀑布、诺日朗瀑布、虎跳峡激流等地,不仅仅是直观地、写生,更重要的是考察其水的源头状貌、跌势去向,让浪花四溅的生命之水与自己的心跳和呼吸共存。

  水是可见、可触摸的。在艺术家的生活状态中,风、空气、阳光、声音,都应该是可以触摸的。去形象地表达这种对自然界物景的接触感,是画家的权力,更是画家的义务。然而,这也是山水画家在写生创作中遇到的困境。如何把烟云、风雨、空气、阳光、水分、声音等感觉到东西表现在画中,体现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气息,是值得永远探索的课题。创作中烟云、雨雪的表现手法,古人有大量的经验可以借鉴。对于风与空气、阳光的表现,在借助技法手段的同时,更需要的是从观察到感应,让笔墨与心灵气蒸势活,从而表现出大自然变幻莫测的壮貌来。画家身心沉浸于自然才能感悟到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寻找到支撑笔墨灵感的源泉。关于风雪,静态的雪景容易把握,风雪交加的场景要把握感受。比如阴云遮天、天空惨淡,大地寂寞暗淡、玄冥充塞气象,多以淡墨起山势,枯笔画树木,斜笔画风雪,非亲临很难表现其寒冷凛冽之状。我曾道访过云南西境的玉龙雪山,也造访过川藏的四姑娘雪山,还有甘南与川西交际的岷山,这里的山上长年积雪,雪成冰,熔铸成山体,莹莹发光,冷气刺人。当年红军翻越雪山之艰难,不亲历者难以名其状。我结合亲身体会创作了《过雪山》,试图以冷酷为基调,由坚实的笔触刻画出冰山、雪地的危险迷茫,将行军的艰难溢于纸上。同样,我在创作毛泽东《沁园春·雪》诗意国画作品时,领会毛主席诗词的意境,再置身于风雪的环境间,分析理解雪的真正含义,有了素材和感情的积淀下笔创作,就可以画出感动人的作品。风与空气、阳光一样,虽然没有痕迹,但无处不在,在山水画中不好直观地表现。需要借助于雨的淋漓、雪的飞扬、树的摇曳、云的舒展、水的纹理、草的低垂,去表现迅风、暴风、清风、微风,用心灵感受后再诉诸笔端。我曾数次去青城山写生。都说“青城天下幽”,一个“幽”字,就带来了写生的难题。怎么表现“幽”,草树的茂密,青翠欲滴;苔痕的厚实,茸毛四溢;流水的丰沛,潺潺作响,这些都是撷取的物象。但真正表现“幽”字,还要抓本质:蔚然深秀,明晦变幻,通过画面的处理表现出空气的存在,能让人走进画中,去吮吸青城山的潮湿的味道。2010年我与画在青城小住,得《青城寻幽》系列写生稿十二幅,对空气与阳光在山水画中的表现略显感觉。

  山川之气,以烟云为总领,带空气与光风,挟日月和风雨,交融凝散,相为依存,互为关照,气象万千。当我们去观察、去体验,融入自然的怀抱之后,才能有感而画,表现出大自然的和谐状貌。


美术报 砚边 00031 畅想“山水”(一) 2018-10-20 美术报2018-10-2000012;美术报2018-10-2000011 2 2018年10月2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