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金融学科建设的探索
评《艺术品金融——实践与探索》
■史跃峰
金融与艺术品市场的融合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这种痛是由于金融与艺术截然不同的特质和属性造成的。金融是高度理性的,而艺术是十分感性的;金融关注物质价值,而艺术关注精神价值;金融是追求标准的,而艺术讲究变化与不同;金融追求批量与规模,而艺术强调独特与唯一。金融与艺术似乎有着天壤之别,可以讲“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这注定了二者相互融合的难度。然而,穿越数千年人类文明的时空隧道,我们却又能清晰地看到,古往今来,能称为民族资产的,不是金钱,而是历朝历代遗留下来的、林林总总的艺术品。关注纯粹的物质资产逐步转向关注精神载体的艺术资产,是社会文明进步和财富拥有者支配财富方式的总体趋势。艺术品天然就是人类生生不息、文明传承的载体,是持续流动的人类物质财富最终凝固的地方和必然归宿。从这个角度讲,财富、金融与艺术品其实从来就不曾分离。金融与艺术品市场的融合,会产生许多奇妙的反应,让金融在创新中价值升华,也让艺术走得更高更远。
从金融视角看,艺术金融的本质是围绕艺术品生产、传播和经营及其他市场行为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活动。金融与什么产业和行业融合,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产业金融和行业金融。当金融进入艺术品市场,与艺术品市场融合,就产生了艺术品金融,形成了艺术品市场与金融融合发展的新业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财富的增加,特别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国艺术品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而一个市场良好的发育和发展,没有金融杠杆的支撑是不可能的。我国金融与艺术品市场的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
不可否认,相比其他产业和市场,我国艺术品市场所具有的不标准、不透明、比较混乱等特征决定了金融进入艺术品市场的难度,这也是我国艺术品金融迄今为止呼声较高,但实质性创新实践案例较少的客观原因。但艺术金融本身是一种金融创新行为,不是艺术创新,也不是艺术品市场的创新,这种创新需要金融机构和掌握金融资源配置主动权的市场主体认识和尊重艺术品市场发展规律,围绕艺术品市场现状进行主动变革,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艺术金融创新的起点。如果仅仅停留在抱怨艺术品市场本身发育不足,金融本身没有担当意识,不去主动应变,艺术金融创新将陷入死循环,永远难有作为。
作为一名金融实践管理者,我曾在商业银行长期从事艺术金融创新探索,感受过这个过程的孤独苦闷,也欣喜于每次大大小小的突破。与我国艺术金融创新实践发育时间较短一样,我国艺术金融理论研究也尚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相对完整、权威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缺乏相对完备的艺术金融理论指导,是开展艺术金融创新实践的重大障碍。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已经有一批学者开始持续关注艺术品市场和艺术金融创新实践,并投入精力开展学术研究,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马健博士就是其中的一位。
马健博士《艺术品金融——实践与探索》这部体系完整、资料详实、视野宽阔、观点鲜明的专著,是他近年来实践观察和理论研究的结晶。书中系统梳理了我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主要历程和结构,对近年来我国艺术品市场和艺术品金融的典型事件都有较为深刻的剖析和评述,并且由近及远,向我们介绍了国外艺术金融发展的基本情况,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相信此书不仅会对艺术金融学科建设做出贡献,也会对艺术品市场发展和艺术品金融创新提供有价值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