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是一种造境的职业
设计最终要回归人居
对话设计大咖·六
设计师是一种造境的职业
设计最终要回归人居
“当你开始悲伤,或者设计无法继续的时候,那就去自然。在自然中,会发现无限的生机”。沈雷的作品里有着非常丰富的设计语言,张弛有度,脉络清晰。不仅仅是纯粹的瞬间的视觉盛宴,似乎每一处都有迷人的故事,像一位老朋友在讲述一段插曲,仿佛感受到空间气韵带来的时光交错感。
问:您认为什么样的设计是有价值的?
答:当我们处在一个看上去纷纷扰扰的世界里,能专注地思考问题——思考关于工作、未来及设计业的状况,或许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试图做一些有意思的、不被风格化的设计,试图在坚持做自己的前提下进步一点点,让自身与委托者有些共鸣与帮助,如此年复一年是有意义的,是对自我价值的再认识及对设计多样性的再贡献。
大家每天都在面对不同类型的建筑,从图纸模型到城市贫民窟的生活方式,都要去研究。我从事了将近26年的设计,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或许社会上有过多约束,限制着设计师的创新能力,然而即使困难重重,依旧不能停止创新的脚步,这点对建筑行业至关重要。有一类人习惯适应世界,有一类人坚持让世界适应自己,而进步更多来自于后者。未来一定是和现在完全不同的世界,幻想未来,对未来充满无限的期望,这样才可以有更多的出路。
问:一位优秀的设计师应具备怎样的修养和品格?
答:设计师需要敏感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幻想重要,落地也重要,于我而言,灵巧的双手对设计师更为重要。我基本上不听讲座,也很少看别人的设计,因为这对我来说也是没有帮助的,而且不可以仔细地看,看得仔细的话,我就变成他了。最重要的是去体验空间,记住当时的感受,从而渐渐形成自己的观念和理念。
无法感动自己的作品,是没有办法打动到别人、说服业主的,在这一点上,所有的设计都是一样的。我也会去国外看大师的作品,记住它带来的体会、震撼与空间关系。无论是做私宅,还是工装设计,不可以那么功利,应当去追求本质的东西,让生活更尊严、更诗意一些。
在路途中,我会随时用碎片化的文字、草图,将当时的感受记录下来,一个个片段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所有的感悟。也许做某一设计的时候,想起了某一时刻的感受,可能那些图片或者画面想不起来了,但是表达出了情感,那设计就是他个人的了,这就是设计的方式。
问:对您而言,怎么权衡生活与工作?应该怎样界定“品质生活”的维度。
答:每个人都有表达设计的方式,我经常用文字,或者是一部电影,一首音乐去表达。在做设计之前写一些文字,去回忆我全部的经历,且文字的表达更加诗意。文字表述想象,和我最后呈现的东西是一样的。每天不再是仅限于平面,而是工地、材料、甲方、自己的生活过得愉快,最终呈现的设计也会变得有趣。
室内设计师是一种造境的职业,幻境需要去体会,家庭更要去体会,你要考虑主人早上起来的感受,早餐、午餐、晚餐、小酌,半夜一个人去花园。假如将“境”造出来之后,空间自然就有了。我们经常在想着怎么和甲方聊天,却缺少和自己聊天。因此,自己理清楚后,才能清晰地表述给别人。
思考是无序及多变的,譬如微信是记述思考固化的手段,每天记录、讲述和分享,成为了一种习惯,而想象是设计师的能力与源点,学会捕捉瞬间,来自生活点滴对职业素养的反复训练,“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累积正能量,才能走更远的路。
生活是自己的生活,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一生如何活出滋味?清泉濯足,花下晒裈,背山起楼,烧琴煮鹤也无妨。
问:在“变”与“不变”的取舍中,您的设计原则和原点是什么?
答:变是不变的法则,唯有与社会同脉搏,方能显现设计的价值,所以取舍这两个字就不存在了。碎片到整体、细节到全局,靠文字异想、靠图纸着地,不奢求事事完美,不放弃实验的精神。有围困才需要突围,成熟的设计师应当在坚持之中独自前行,所以“围”是自己的心理藩篱,温水煮青蛙是可怕的,居安应当可以思危,才可更明晰地自由来去。
设计原点永远是思考这一问题的前一刻,有当下就是过往的心境,有从零开始的轻松,或是年终小结才是喜剧过后的心情。对设计师而言设计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界限是给自己的预设,来去如风,江湖飘过,做自己喜爱的事,在自身喜欢的环境修行,自在即活着的意义。
问:您的设计观是什么?设计的乐趣在哪里?
答:当今的设计被时代裹挟着、被市场裹挟着。作为设计师可以选择自己的生存状态,坚持自我与从善如流,或随波逐流,基于这些选择,我的设计观是不重复,冷静地看待,适当地与设计及设计界保持距离,距离可以产生美好。而设计的价值在当下被相对放大了,这对市场和设计师未必是好事,离价格越近离设计越远,从物欲里获取的快感不是乐趣,也许趣味性是2018年可以讨论的问题。
设计师作为现象已越来越多受到社会的关注,而被过多关注会被通俗化,适合一部分有跨界兴趣的设计师,不排斥也不参与却可以旁观。设计的差异化是必须关注现实,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做有感觉的设计,而不是只是图画面效果。
如果没有让自己麻木和重复,每个设计案例应该都是有趣的。在有趣的前提下试着拓展自己的宽广度、跳跃度,再与客户试着在同一立场去得到众人的认可,这或许就是设计的乐趣。我仍坚持当下是设计行业最好的时代,因为每个人都有机会,且机会太多,如同进入宝山,贪婪是最大的敌人,所以看别人奔跑或许是最好的方式,如入宝山空手回,每个人有自己的能力极限。茶与酒,诗与远方,其实就在身边。
问:从全球设计视野来看,中国设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应该从设计生态的哪些方面去突破?
答:大家都已习惯了表述进步,的确,因为原先是在历史书里的,零起点进步当然明显,我也是唱和者与参与者,充满正能量的同时激情万丈。去东西南北中,仍然是审美素养,这是全民需要提升的。怀静心眠于花间,晨空何等清云,可以读出俳句的美好,是需要时间的;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一悟寂为乐,此生间有余。
职业设计师的思考与实践是漫长的跋涉,如同京剧演员的登场,不仅上场有亮相,而且程式相当严谨,出将入相,上场引子下场诗,唱念做打、生旦净末丑都需有板有眼,还需有新意。
“子不语怪力乱神”,有坚定笃信的自我,其余皆是营养,可取之可弃之。设计生态与环境同理,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是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自我调节系统。它的形成是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存在的基本条件是必须获得来自大环境的充足光能。
问:请分享一下记忆中最难忘的节日?新的一年即将来临有什么展望?
答:20年前,初到异国他乡的圣诞节,记得爱丁堡下着雪,一个人走到古堡的塔楼眺望新城,北方的凛冽配合着河谷里的嘉年华集市,梦似幻的孤单,美好的回忆,到现在耳边仍然响着Silent Night(平安夜)的乐声。
设计是生活的一部分,阅读是生活的全部,以近观或远观的心态观察生活就是阅读的方式,边走边看,与设计无关却又可互相滋养着。希望在新的一年可以实现儿时的梦想,成为《八十天环游地球》(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里的福格先生,去周游世界,去更多没有去过的地方。当然设计,仍是生命的一部分,工作仍是让人愉快的。
(本文由江南名师汇鲁小娟根据现场录音整理编辑,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