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掌大的泥螺满仓的鱼
澥浦农民画笑哈哈
■雨霁
“这个是在捡泥螺,还是黄边泥螺,黄边泥螺最好吃了,脆!”“看看,这是老底子的婚嫁,凤冠霞帔好美,现在我们都是西式的。”浙江美术馆四楼展厅内,欢声笑语,观众纷纷找寻着自己熟悉的味道。日前,“多彩乡村——澥浦农民画优秀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展,展出来自浙江宁波澥浦镇的农民画作品近百幅。
来自田间地头的美术
朴实、生动、绚丽、抒情,这是农民画的特点;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对美好的愿望,使农民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时代感。澥浦农民画是从田亩垄野间脱颖而出的民间美术,绘画特点以江南水乡风情为主题,融合刺绣、剪纸、蓝布印花、灶头壁画、雕塑、漆画等民间艺术手法,大胆运用夸张的色彩反差,反映出当地文化的风采和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可以说是“冒着热气、沾着土气”。
澥浦农民画历史悠久,兴盛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此逐渐形成具有澥浦民间乡土特色的风格,在创作内容上,从早期画神仙题材,到画英雄人物的六七十年代,现在则侧重对美好生活的表达。1977年是澥浦农民画创作摸索阶段,原宁波市镇海文化馆辅导老师王复才、王正均、毛炳全通过吸收能绣、善剪的澥浦男女青年举办创作学习班,逐渐形成具有民间乡土特色的农民画。1982年,知名画家华三川等参与指导,并由华老的推崇,澥浦农民画名声鹊起,作品远销东南亚及美国,其中金仙的《老来俏》获美国民间绘画大展金奖。
从这次在浙江美术馆的澥浦农民画展上,我们可以看到:比手掌更大的泥螺、媲美汽车的鱼虾,这些夸张的表现方式正是农民画的特色。我们知道,农民画的特点,一是夸张,二是粗旷,三是用色简单,四是充满生活气息,五是人们喜闻乐见,并且一个地方有着一个地方的特色,表现手法也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目前澥浦农民画非遗项目的唯一传承人高妮娥画的《海边拾泥螺》就生动地表达了这些特点:“澥浦靠海,小时候我们就常常去拾泥螺,我表现的就是自己的生活。泥螺个个都那么大,连帽子也是泥螺形状的,也体现了我们丰收时的喜悦。” 澥浦农民画以大红大紫的色彩、夸张化的描述、寓意深刻的主题、简洁明快的风格,勾画出了清新美丽的田园风光、栩栩如生的农家生活、气氛热烈的劳动场面和欢天喜地的节日庆典。
从澥浦农民画的构图、色彩、造型、图案、纹样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农民画歌唱着日新月异的美丽家乡,洋溢着农民淳朴、善良和豪迈的感情本色,闪耀着美好现实与追求理想的绚丽色彩,它不仅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艺术气息,而且有着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传统画 新舞台
今年5月,澥浦农民画已被列入宁波市市级非遗项目。在澥浦镇党委、政府的重视下,澥浦农民画有了新的发展:郑氏十七房景区设立了澥浦农民画发展展示中心,在澥浦小学设立了澥浦农民画传承基地。
据了解,澥浦镇现有农民画爱好者150多人,创作骨干20多人,高妮娥就是澥浦农民画早期主要创作成员之一,她从17岁开始学习农民画,到而立之年时又重拾画笔,用色彩描绘十七房村的美丽风景。2014年,高妮娥创作的《启航》入选“青山绿水中国梦”——全国农民画大展并获优秀奖,她的另一幅作品《澥浦风情》入选“我的中国梦”——全国农民画大赛并获得优秀奖。高妮娥不仅自己画,2011年起,她在郑氏十七房景区开设了工作室,以传帮带形式举办农民画创作学习班。几年来,她还参与了澥浦中心学校农民画传承基地、郑氏十七房澥浦农民画展示中心的创建。
在高妮娥和她的团队的带领下,农民画创作队伍越来越强大。71岁的李仁法就是高妮娥的学生,此次有7、8幅作品参展,他从刚开始学的时候毛笔都不会拿,到现在能创作出一幅幅生动有趣的作品:“这幅就是根据我们那边的童谣画的12个月:正月拜岁吃瓜子,二月小孩放鹞子,三月清明坐轿子,四月种田下秧子……”童谣读起来朗朗上口,画面内容也非常有趣味。在展览现场,我们还看到一位86岁的老奶奶,正和自己的作品合影,脸上洋溢着笑容。
目前,澥浦农民画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条从画家的原创作品到衍生品的完整产业链。除了画,也开始专注于衍生品的开发:除了包包、零钱袋、杯子、伞、鞋子等一些平时的日常用品,还开发了民俗香袋、抱枕靠垫、保温茶杯、手机套等产品,衍生品的开发不但让农民画更有价值,也激发了农民传承优秀地方文化的积极性,吸引了更多的爱好者投入到这项非遗项目中,此外也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