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并不易 不似更难
新安画派与赖少其
■见习记者 王簃轩
日前,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策划的“笔墨传承——新安画派、黄宾虹、赖少其艺术渊源研究展及观摩研讨会”,深入研究和系统梳理了从新安画派到黄宾虹再到赖少其的笔墨渊源。新安画派明末清初形成于皖南黄山一带,山水画风格和笔墨自有特色,是中国美术史上著名地域流派之一。清末民初的近现代画坛艺术大家黄宾虹原籍黄山地区的歙县,曾经在那里生活过一段时期,深受徽派艺术影响。他是新安文化的继承和总结者,又是集众家之长而推陈出新的开拓者,在中国美术界产生更广泛、更重大的影响。1959年赖少其调任安徽之后,深入黄山,探索发扬新安画派到黄宾虹的传统,在实践中创新。
新安,亦称徽州,秦、晋时设新安郡,又以其旁的新安江,因而多以“新安”称之。新安山水一直为世人所追慕,境内黄山奇峰迭起,险峻雄奇,屹立于歙、休二县之间。历史上,古徽州所辖六县境内处处层峦叠嶂,碧溪清涧萦绕其中。新安画派正是孕育于这一灵山秀水的自然环境之中。
新安画派的源流
最早把新安山水画家群体称之为“派”的是龚贤,他在题山水卷的一段跋语中首先提出“天都派”的概念。天都为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为险峻雄奇、具有代表性的峰峦,人们常以“天都”指代黄山、新安。龚贤所称的“天都派”即后人所称的“新安派”。清人张庚在《浦山论画》中正式提出“新安画派”一说:“画分南北,始于唐世,然未有以地别为派者,至明季方有浙派之目……新安自渐师以云林法见长,人多趋之,不失之结,即失之疏,是亦一派也。”他又在《国朝画征录》中称:“(查士标)与同里孙逸、汪之瑞、释弘仁称四大家。”自此,新安画派与新安四大家之说渐为世人认可与接受。
一般认为,新安画派奠基于明代。在此之前,画史可查的宋代徽州籍画家仅有陈尧臣、潘谷二人。元代略多,有十余位,但也只有戴仲德是徽州本土画家中全凭画艺闻名者。至明代中期,随着徽商的兴起,徽州经济日渐繁荣。而徽商“贾而好儒”,追求风雅,大量收购古玩字画。“书籍碑版,金石书画之庋藏,于明弘治、嘉靖年搜罗宏富,家弦户诵,虽吴越之盛,无以逾之。”当时,新安画坛名家高手辈出,汪肇、丁瓒、丁云鹏、程嘉燧、李永昌、吴左千、李流芳等是新安画派早期代表人物。入清之后,又以渐江、查士标、程邃、汪无瑞、汪家珍、雪庄、郑燮、吴山涛、姚宋、方士庶、汪梅鼎等为代表。
新安画派的影响
新安画派作为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山水画地域流派之一,与宣城派的梅清、石涛,姑熟派的萧云从等相映交辉,他们的兴旺和发展,得益于当时经济文化良好的社会及自然环境:宣纸徽墨歙砚盛产;古代徽派版画发达、画家参与画稿;大量徽派建筑和丰富物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活基地;特别是徽州优美山水吸引和熏陶。这些画派创作的大量艺术珍品,促进了皖南徽派文化繁荣,推动了与江浙地区艺术交流,形成典型的传统艺术代表和珍贵的民族遗产精华,具有丰富的学术内涵和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新安画派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成果,滋养着后代画家的成长,给予了当代安徽艺术创作以积极的影响。当代新安画派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同时也延续了中国文人画的血脉。一如黄宾虹所言,“明画枯硬,至邹衣白、恽本初起于毗陵,而新安李流芳、李周生皆能浑厚华滋,不蹈轻薄促弱,上追董、巨正轨”。黄宾虹的用笔、用墨之法泽被甚广,后世画家杨国新、黄少华、方道贤、陈飞翔、罗耀东等人的作品均深受其影响。在山水画作艺术境界表现方面,盛大士所创的绘画“四难”,即“笔少画多”,“境显意深,险不入怪,平不类弱”,“经营惨淡,结构自然”的绘画法则,对安徽传统山水画创作亦产生了较大影响。
不学传统空唐突
现当代新安画派诸家中,赖少其(1915-2000) 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出生于广东,但由于革命与工作的缘故,常年生活于安徽,为新徽派版画的重要创始人,亦擅山水。其山水画深受程邃、黄宾虹的影响,尤其是程邃饱含金石般的线条对他以后形成的“赖氏之点”的笔墨风格影响甚大。赖少其在临摹程邃的山水画作品《雾中石笋》时题记,“恨晚生三百年,不能拜其为师”。
赖少其着重通过有选择的临摹,加深了对新安画派的认识,同时他又加强研究并领悟其山水画的笔墨技法。根据该派代表性的艺术风格、画面结构及枯笔焦墨等特色,精选部分代表人物如渐江、程邃、戴本孝、汪之瑞及梅清等人作品。以对临的方式,按他们的原作大小并一丝不苟地临摹,有的如程邃、梅清作品临习多次,之后如程邃、戴本孝的又进行背临,凭记忆默写,掌握艺术技巧。
赖少其注重领悟他们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和笔墨之道,并在画上作了很多读画观感、技法点评的看法,以及临摹、学习和创作之间关系的艺术观点等题跋。
临摹是赖少其掌握传统的重要手段,1959年赖少其调安徽担任宣传部副部长,任职不久,偶然在歙县发现皖派篆刻家程邃的山水册页,这一发现无异打开了进一步通向传统的坦途。垢道人的干笔渴墨、苍茫简远的画风立即吸引了他,短短半年里一连临习几十遍。现在保留下来两本,是他最得意的,看过的人都说几乎可以乱真。1964年谢稚柳曾在赖少其临垢道人《山村泊渔船》作品上题跋:“少其同志作山水,喜用渴笔焦墨,得垢道人三昧,此图遂可与之乱真,甲辰春日获观,因题,谢稚柳。”
他珍视程邃山水册临本,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自己的创作,说由此可以看出他如何登堂入室。他认为“一张画临一次比看十次印象还深。临了领会才真切。”他用临摹的方法,广泛学习戴本孝、唐寅、龚半千、梅清等画家的技法充实自己的笔墨根底,并在创作中消化吸收。
另一方面,临摹对他来说只当作登堂入室的一种手段。六法之一的“传移模写”,原本是摹画的手段;以后发展为临习古画学习传统的一种方法。历史上中国画曾经在陈陈相因、脱离生活的风气支配下,滋长了以“流”代“源”,以摭拾古人唾余替代深入生活,临摹曾被一部分画家认为是不可取的,对如何学习传统也还有争议。但是这不等于全盘否定临摹,重要的是看画家对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摆得正确与否。是以古人的笔墨替代创造,还是从创造性地再现生活出发学习古人?赖少其无疑属后—种态度,他没有颠倒二者关系。
黄山自古似蓬莱
“黄山是中国真正的画院。”“吾只照实写真,未知此是何家何法。”“古人有此法亦行,古人无此法亦行。法从实践来,法乃实践之总结,人各有法,此之谓历史。”“我师造化,造化为我。”这些是赖少其画上常见的题句,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写生的态度。
经过长期悉心体察,赖少其看出了自新安派到黄宾虹一代又一代画家的独创性技巧与客观生活之间活泼的联系。他说,古人画黄山从生活中来,我们要到传统中探出生活的源,即由古人作品中看出前代画家如何从生活出发创造笔墨技巧。他在一幅画上题道:“萧云从有此法,全从生活中来。”只有对传统技法有深切体会并对生活实景作认真观察的画家才说得出这样的话。
他又说,临摹古人先求“似”,然后求“不似”。“似并不易,不似更难”,“余仍在似与不似之间,知路途之遥远也。”他的话,一如有些画家常说的学习传统要“以最大力量打进去”“酷肖原作”,然后“以最大的力量打出来”,“取原作之精神”,差不多一个意思。
主张“人各有法”,志在独创的赖少其,一贯地尊重生活,尊重传统,尊重前人和当代人的创造成果。他那不平凡的经历,诗人的气质,战士的豪情,多方面的素养,为开辟独特的艺术道路创造了前提。他的画、诗、书法——“自有我在”,但是他未想过要把“自我”孤立于客观生活之外成为艺术作品中唯一的存在。他从掌握生活与艺术的客观规律中找到表现自我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