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论说

文章导航

众家谈巴巴

  致广大而尽精微

  ■詹建俊(中央美院教授,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院长)

  柯尔内留·巴巴是我从青年时期起就一直喜爱和崇拜的一位油画家。我那时有幸在北京看到了他的一个大型个人作品展。他的作品中所具有的强烈的艺术表现力,让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从具象写实的角度看,巴巴的油画既不同于俄罗斯的名家,也不同于西方的油画大师。从精神气质和艺术语言上,他的油画都有着突出的特色。他的艺术在单纯概括中兼具精准和微妙,造型严谨、生动,有极强的艺术冲击力和油画语言的魅力,可谓“致广大而尽精微”。这一点正是我国当前油画作品中所不足的。我们的一些写实油画作品过于图像化。作为油画艺术语言中独有的绘画性的特色,在巴巴的作品中有极强的表现,对我们应当会有很好的启示。

  单纯、概括、有力

  ■靳尚谊(中央美院教授,中国美协原主席、中央美院原院长)

  东欧的和苏联的油画都是欧洲的体系,都来源于意大利,这是基本的事实。罗马尼亚的油画,特别是巴巴的油画,当时对我影响非常大。他最大的特点,就是造型十分概括,有力量,单纯,而且还十分生动。他的色彩,属于传统的暖色调。他把室外的一些人物也处理成暖的色调,还有外光的感觉。比如,他画农民的一些群象,是有黄昏的感觉,因此,他的色彩也是在欧洲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另外,他在造型上十分有力,而且极有现代意味。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想学习巴巴的东西,但是画了很多都失败了,最后我感觉到这是人的个性不同,就不能完全学,只能学他某一共同的东西,他的特点是学不到的。

  我说巴巴来华展

  ■邵大鹏(中央美院教授,美术理论家)

  上世纪50—60年代,罗马尼亚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个国家,它的文艺政策不可能不受到前苏联提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对一般的艺术家特别是对有思考、有修养的艺术家来说,他们仍然保持着对艺术规律、原理的尊敬和坚持,即使响应主流政策的号召,画工农兵,画劳动者,画日常生活题材,也避免粉饰和庸俗地美化,而注意用感人的绘画语言表现生活的真实,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表现人性的丰富和复杂。罗马尼亚处于欧洲东部,接近西欧,它的文化历来与西欧交流密切,并受其影响。例如19世纪下半期油画中的格里高莱斯库和稍后雕塑中的布朗库西,都和法国印象派、后印象派以及表现主义思潮有密切联系。因此,20世纪50—60年代的罗马尼亚美术不忌讳讲究形式意味和形式美,追求现代感,与过分表现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前苏联美术不同。当然,一些从“旧俄”时代走过来、受到过19世纪末现代思潮影响的前苏联美术家,也在“体制”外默默地耕耘,虽然他们的风格语言与罗马尼亚巴巴等人不一样,但也是在表现性的写实语言中探求现代感。

  三读巴巴

  ■钟涵(中央美院教授)

  记得上世纪50年代中,我初入美术之门,不久看到第一次罗马尼亚来华的美术展览,其中已有巴巴的作品。那时,作为初学者的印象还模糊。上世纪60年代初,浙江美院已请到罗马尼亚专家博巴为油研班授课。就在那时,巴巴的作品展也再度来华,这回在故宫神武门楼上展出,他的《田间休息》等大作令我们眼目一新,传议不休。不过,我个人由于受到的影响太杂,以至于对他的独特光采还记取不深。到了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我有幸在1985年赴外进修,归国途中取道经过布加勒斯特专程去看巴巴。那是在有了对欧洲油画的一些直接通识之后,比较之下,大为心动。欧洲颇有些较小的国家,尤其在东欧,在19世纪后期都有过一个民族文化兴盛的热潮,传统性与现代性并起,而罗马尼亚则特有一种沉著的“重黑”画风。巴巴就是在其本国特色的陶冶下脱颖而出的。后来,巴巴到老都念叨着乡土之恩。随后,我写了一篇文字,记述以上见识。1998年,中国文化部举办国际美术年,其中拟定了巴巴个展为一大项,包括他的几十件大作,出色地构成了回顾展的规模。此展距离前次展览已经30多年,油画界在开放中兴奋地重睹芳华,反响巨大。在一些同行的笔下可以见到他的启发,例如,北京的丁一林、上海的俞晓夫、河南的曹新林等几位都曾酝酿着专程再赴彼邦取经。我那时曾参加了筹展事宜,为此,又写过一文《再读巴巴》,反映自己认识上比1985年那时有所深入,我们不但看到了巴巴的艺术生涯各阶段如同竹节拔地生发而感佩,而且还发现他的后期不离宗而新变的勇气(这是以前不了解的)从而惊异,不能不再刮目相看。

  巴巴油画

  再来中国的感想

  ■闻立鹏(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早在50多年前,巴巴先生的画作就在北京展出过。可惜那时正值文革时期,先生作品未能得到很好地宣传介绍。但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他的作品通过图书、印刷品还是对中国油画家们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上世纪60年代,中国油画家受俄罗斯苏联油画影响较大。这确实很大地帮助了中国油画的发展,但确实仍存在路子较窄等一些问题。罗马尼亚巴巴的艺术和匈牙利蒙卡奇的艺术的介绍引进,多少带有不同的特色,在没有开放更大艺术空间之前,也给人们打开了一些眼界。

  艺术的尊严

  ■胡振宇(中国美院教授,中国美院油画系原主任)

  二战以后,欧洲人为将意识形态分成东西两大部分,巴巴对此极为痛恨。当年的东欧的政治氛围和文艺思想,使他感到困惑、彷徨。周边的一切压得他透不过气。他主张艺术是一种人内在主观意识的精神性创造活动,而他的这个主张显然与当时的文艺方针格格不入、背道而驰。上世纪50年代初,政治空气略微宽松,他前往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和其他西欧国家的美术馆、博物馆饱览大师们的作品。但他并未和别的艺术家一样迎合西方现代主义潮流,而是义无反顾地回到东欧。他眷恋着他的家乡和他工作室里那种幸福的孤单,沉浸在童年初学绘画时接触到的古典作品,去追随那些大师,从大师的作品中汲取精华。他的一生曲折而艰辛,但他以对艺术的执着、真诚和坚韧不拔的性格,创造了具有强烈风格化的绘画语言,把写实绘画推向一种新的层面。

  巴巴的启迪

  ■杨参军(中国美院教授,中国美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

  巴巴的绘画语言有以下几个特征:1.形象塑造的真实感。2.绘画语言的概括力。3.油画技艺的表现性。

  西方油画语言通过上下传承能够达到新的高度。巴巴的油画汲取了17世纪荷兰画家伦布朗的表现方法,即强烈的光感和黑白的节奏感,同时他也吸收了西班牙画家埃尔·格列柯和委拉斯贵兹的技巧,如人物的夸张变形和形体的概括,甚至,我感到莫迪格里安尼的造型也曾吸引了他的关注。但巴巴在对上述大师语言和技法的学习中,自然转化成他本人对现实视觉的理解,并形成了他独特的深具油画感染力的风格语言。

  我们仍深处在这样的学习境域中:油画语言的创新,建立在对前人油画精髓的吸收之中,建立在对油画语言特质深刻的体悟中,建立在对生活深入的体验之中。

  精神的提炼

  ■杨飞云(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教授)

  巴巴的作品既有现代意味又有现实主义精神。有的时候,巴巴在表达人的内涵的时候并不是注意细节的,特别是对于五官,比如说嘴巴和眼睛他都虚掉,但是神态却表达得非常吸引人,好像那个表情反而更加有表现力。他是把最本质的部分强调出来,把那些有生命的、活动的地方,该有生动表达的地方,甚至都有一点点有意识地让它带有一种朦胧感。所以形体的结实加上神态的朦胧,达到了一种绘画性的、形而上的感染力,带有一种爱、带有一种强烈的情感。所以,他的绘画实际是带有一种要表达、要获取的内心需要的那个点上的一种提炼,还有对绘画艺术的本体的热爱,加上他在绘画里面清晰的、直接的、很精炼的一种表达,是很吸引人的。他和欧洲的不太一样,和前苏联的也不太一样。它受现代印象主义,特别是塞尚和高更这一类画家的某种影响,但是他把这个东西拿过来以后,更加突出造型的永恒感那个部分,确实是很有力量。这个既不同于古典,又不同于后印象主义的现代,而是恰恰从这两者当中提炼出一种东西加以表现,展现了罗马尼亚那个时期的一种社会形态和人的那种精神状态。这些方面都对我们中国的油画有很大的启发。

  我觉得年轻人看巴巴的时候,很容易去看他在处理上提炼出来的那样一种形式表达,很容易被这个东西吸引。其实要是搞巴巴的这个效果,我觉得很容易学,很容易模仿,而且很容易出效果。这样的话,实际上完全不是全山石先生在这个时候办这个展览的初衷。今天我们面对这么大的绘画人群,中国油画艺术在21世纪,怎样借鉴巴巴的艺术精神,在中国人的手里怎么提高?怎么把油画画到世界水平?我想这才是全先生办这样的展览最根本的初衷。

  巴巴的孤独

  ■金一德(中国美院教授)

  博巴介绍当时罗马尼亚两位重要的画家,一位是巴巴,一位是丘古伦古。在罗马尼亚国内丘古伦古的影响远远大于巴巴,而在中国,我们只知道巴巴。巴巴因不满主宰当时的文艺思想体系被批判。到1953年,巴巴的作品又被说成是斯大林思想的体现,又受到批判。1958年,他和潘天寿同时获得前苏联艺术院荣誉院士。他们国家也给了他各种荣誉,但是他的处境并不风光。由于前苏联解体的政治冲击,由于他坚持古典绘画,对印象派以后的绘画不认同,与青年人不能互相理解,加上地震对他身体的伤害,晚年有孤独感。中国艺术家是他的知音,是对他的安慰。

  (访谈整理:王文杰)


美术报 论说 00011 众家谈巴巴 2018-11-24 美术报2018-11-2400010 2 2018年11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