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4版:专版

人生冷暖 情字当道

——访寄醉园主王涛 ■窦蓉

  老屋情怀终不减

  寄醉查济比金坚

  王涛从江城芜湖后家巷内的“独乐园”携梦一路走来,那斑驳的墙垣,那屋前屋后的花花草草以及那看得见摸得着的老屋成为城市改造的牺牲品,永远藏在黑白胶片承载的记忆里。这一无法挽留的遗憾在王涛脑海里挥之不去,每天净手为祖先上香成为他的习惯,时不时拿出来老照片翻看是他最乐意的独处时光,那时,关于儿时的故事和一个家族的兴盛与荣光可以瞬间荡漾开来,温暖着他的从前和未来的人生……

  时至今日,无论是身居庙堂之高,还是坐拥广厦千万间,他心灵深处最原始、最亲切的关于家的概念仍旧是老屋。他暗自下定决心做一个守住老屋的后辈,事实上他皆一一兑现了。那执意倾注8年光景修造的老屋2015年在查济真实地存在了。踏在青石板之上,沿着许溪南岸一直向西,岁月的痕迹愈发浓郁。行至“涛公桥”,桥的对岸,端庄的青砖门楣匾额上赫然镌刻着“寄醉园”,这里还原了“白石青石千层石石石写春秋,蝉声蛙声流水声声声绕古宅”最最真实的版本,也为窖藏在心中的老屋描绘了一幅更美好的花容与月貌,更为看不见的灵魂觅到了可以栖居呼吸的芳草地。

  推门而入,大写的“人”字形青石小路像一位24小时导游,给第一次来访的客人诉说主人立足于儒家、道家、法家等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之上的礼敬与开辟。屋内四面春光,八面来风,与友人“问溪亭”内观景论道、品茗酌酒;屋外溪水环绕,清泉沽沽,王涛直言:“回家的感觉真好”。当时间发酵成芳菲的记忆,用生命的温度酝酿出的情感比什么都来的珍贵,让人好生羡慕。

  寸土寸金的时代,王涛何其有幸拥有了如此独一无二的“寄醉园”;私家古宅层出不穷的当下,“寄醉园”又何其有幸拥有了一位可以光耀门楣的主人。这样完美的相互依附平添了几多又几多的时光静好,未来看不见的日子被一袭袭暗香提前捎来了问候……

  一期一会发于情

  诚邀故人绘情谊

  2015年,全国美术界人士云集泾县共襄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盛会,好客的王涛对于这些到家门口的艺术家发出了最热烈的邀请,同道情、同窗情、在叙旧、问古、品茗、畅谈中散发出陈年的幽香。杜滋龄提笔挥就一幅墨宝存念,薛永年敏锐的学术视角对王涛又进行了新一轮的打量,种种文化人惺惺相惜的点滴呈现,映衬出“一期一会”所倡导的人本文化理念——面对生命的有常抑或无常,选择倾尽自己的情谊以最好的方式对待每一次的相聚。

  而在王涛画友会正式成立的2017年,“一期一会”已逐步打造成一项文化活动的品牌。8月12日天鹅湖画廊装点得亮点纷呈,与以往介绍嘉宾不同的是,他们的名字前冠以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美术课代表、语文课代表、劳动委员,这样的称谓对于这些老朋友们似乎存在点陌生的好感,其中又揉进点熟悉的亲切来。王涛对每一个值得重视的瞬间心存敬畏,精心选择了一个独特的仪式去进行,有趣的去经营它,使得某个日子区别于其他日子,使某个时刻区别于其他时刻,一群老友的聚会会因为一个话题甚至一束鲜花而变得摇曳生姿,这样被放大了的每一种情绪让同道老友在活动结束时细细回味而大发感叹,直至夜深仍发微信互诉衷肠。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举止、态度、言辞之于生活是对其他人的尊重,也是一个人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如果在时间的坐标系中因为仪式感而在平淡无奇的一天督促你“精致”地出门,而一份未知的感动、兴奋、惊喜已悄然跟进你,这不免是文化活动最美、最生动的点缀,因为它无形中它涵养了我们的诗情画意。直至今日,或许您还会记得那天的阳光和白云,以及身旁的微风和对方眼中闪烁的光芒,请不要迟疑,那就是王涛用情烹制的时光画面。

  象外之象大红袍

  无为而无不为矣

  在美术界,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册》堪称“大红袍”,因最具权威性、学术性、文献性、艺术性、观赏性而准入门槛极高。由全国最负盛名的书画大家、学者和艺术评论鉴赏家共同把关,检索了近年来以邵大箴、薛永年、郎绍君、刘曦林等著名美术评论家在全国主流媒体和网络上所撰文稿,2017年专家评审委员会正式向王涛发出邀请。让我们一起翘首期盼,这本承载着王涛先生一生艰辛努力与辉煌成就,题写着《王涛象外之象——中国近现代名家画册》付梓成书的那一天……

  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不妨深情回溯那一段段过往,尽可能完整地去了解本文的主人公。

  王涛曾是浙江美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1979级国画系研究生,却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毅然选择回到故乡。在导师李震坚先生逝世11年,不顾非典期间的自身安危专程赴京为其出版一本个人画册出财出力。他曾执掌安徽省书画院高举“黄山风”这面大旗,在正值中国国际美术年的1998年,组织26位老中青画家精粹150幅精品力作进京打了一个“集团军”胜仗,这场安徽书画家50年来第一次以群体的形象在中国美术馆的高规格亮相,在为家乡美术事业的扬眉吐气中彰显出安徽美术继往开来的胸襟与抱负。他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到如今洋洋洒洒挥就一手涛公书法,频频出现在各大门楼牌匾中。以人物画闻世的他,现如今艺术细胞仍旧畅快的恣意着,花鸟、山水都不能阻挡他创作的脚步,步入70后仍精进笔墨,作品具有强烈的书写性、表现性、构成性。近些年来,无论是广州的“徽韵文心·大气摩荡”、扬州的“独领徽韵”、还是北京荣宝斋的“吾心浩然”、山东“齐鲁有约”王涛个人画展均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抒怀豁达,笔墨清丽,画格高雅,折射出进取不息的民族人文精神。

  观王涛之僧佛、贤士、少女、牧童,厚重与潇洒同在,峭拔和绮丽共见;他的笔墨语言和文本图式透出一种苏东坡诗词中特有的“弹铁琵琶,歌大江东去”的豪迈气概,细若游丝处也会令人想到力负千钧。他的抒情言志并不浅露直白,凭借着富有表现力的笔墨以及虚实对衬、有无交融的谋篇布局,着力于营造了一种充满想象、意味深远、超越时空限制的内在意蕴;以“有形”与“无形”、“有限”与“无限”、“有状”与“无状”的高度统一拓宽了审美空间,建构了一种走出形式藩篱的宏大意象,达到一种如唐代司空图所说的“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流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的境界。

  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曹雪芹的石成了寄托文人心态、情感的文化图腾。而王涛在追求个人艺术语言的路上,这份沉甸甸的情感无疑是他创作涛氏文化图腾,让原先看不见、摸不着类似于文化软实力的东西开启有温度、有灵魂的密钥。


美术报 专版 00024 人生冷暖 情字当道 2018-12-01 美术报2018-12-0100001 2 2018年12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