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要闻

开启浙江艺术乡村建设的新格局

  艺术,对于美化乡村、唤醒乡村、记取乡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语境下,以艺术理念和方法,加快推进浙江乡村转型发展,是摆在浙江社会各界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浙江乡村经历了泛城市化的演进过程。浙江绝大多数地区,特别是沿海一带和杭金衢沿线,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90年代中后期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21世纪初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开等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转型及发展战略转变,乡村从过去以大山大水大田原为主,向全地域建筑物高密度均质化分布转变。乡村范围内,厂房、农居、农田等,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穿插分散分布。这一乡村泛城市化状况主要源于以下3方面动因。

  农村工业化是乡村泛城市化的一股主要力量。改革开放初期,受到农产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加快放开、市场化程度日益加深、计划经济下消费品长期短缺等因素的激励,以及受到计划经济下大量农业转移劳动力无法进城的制约,农村要素出现“就地工业化”,进而奠定了乡村地区“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雏形。

  乡村聚落和农居点分散分布加剧乡村泛城市化格局。典型的如杭嘉湖、宁绍、温台平原,农居大多沿道路和河道呈单侧或双侧“一层皮”排列,或是二、三十户小规模集中布局,鲜有较大面积、集中连片的村庄。乡村整片农田被沿路沿河广泛分布的农居划为零碎小块,往日农田包围村庄的传统水乡生态风貌难以完整再现。

  城镇密度和数量日益增长进一步固化乡村泛城市化。城镇空间不断压缩乡村空间,村庄与城镇的距离日益缩短,甚至连在一起,传统意义上的乡村空间几乎完全消失。典型的如浙江省杭州至宁波,沿104国道的杭州滨江区、萧山区和绍兴皋埠镇,以及沿329国道的余姚泗门镇和慈溪龙山镇,城镇用地边界已经相连,国道转变为城市内部道路。

  应理性对待浙江乡村泛城市化现象。浙江乡村地区被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也是乡村经济飞跃发展、乡村硬件设施现代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浙江面对薄弱的农业基础、落后的乡村生活条件,基于加快提升“三农”发展水平的迫切要求,创出的一条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具有其较强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意义。但也应充分认识到,长期以来浙江乡村泛城市化发展路径并不意味着总体是较优的。特别是乡村文化艺术内涵和价值,并未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中得到同步丰富提升,而是在泛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式微。

  正是在乡村式微背景下,复原乡村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传承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等的迫切性日趋凸显,乡村艺术建设的重要性呼之欲出。需指出,艺术乡建的一个关键是,充分发挥村民主体地位,通过积极引导村民“自我提升”,夯实艺术乡建的广泛社会基础,增强艺术乡建的强大内在动力。应树立“人人都是创作者,个个都是宣传员”的理念,强化形成“人人支持、人人参与;人人奉献,人人受益”格局,努力实现融艺术乡建于乡村生活的较高境界。与此同时,大力吸引各类艺术家到乡村寻找灵感,开展绘画、摄影、曲艺、文学等艺术创作,进而促进乡村文化内涵的丰富发展、文化价值的不断提升。

  从杭州富阳文村,到嘉兴桐乡乌村,再到丽水松阳平田村,浙江省艺术乡建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我们有理由相信,富有历史担当、充满进取精神的艺术家、各界志士,乃至广大城乡居民,将为浙江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为中国乡村发展史、文化艺术史抒写新篇章。


美术报 要闻 00009 开启浙江艺术乡村建设的新格局 2018-12-15 美术报2018-12-1500016 2 2018年12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