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2版:赏析

文章导航

博纳:雄健潇洒的精准

  莱昂·博纳(L􀆧on Joseph Florentine Bonnat,1833年-1922年)出生于法国巴约尼(Bayonne),1846年到1853年,博纳前往西班牙,其父亲在马德里开了一家书店。在打理父亲的店铺时,博纳临摹了大量古代大师的作品,逐步培养了绘画的热情。后来在马德里跟随马德拉佐(FederigoMadrazo)学习绘画。他的许多肖像作品深受委拉斯贵支、朱塞佩·里贝拉和其他西班牙大师的影响,同时他还曾在普拉多博物馆研究过提香和范·戴克的作品,所以也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1853年回到巴黎,博纳在历史画家保罗·德拉罗什(Paul Delaroche)工作室短暂学习(德拉罗什工作室因老学员恶作剧导致一名新学员心脏病突发身亡而被迫于1854年关闭)后进入莱昂·科涅特(Leon Cogniet)工作室。尽管多次尝试,他最终还是没能赢得罗马奖,只获得二等奖。然而,他的家乡巴约尼的奖学金允许他在罗马独立度过3年(1858-1860)。在罗马逗留期间,他与埃德加·德加成为了一生的挚友。回到巴黎,他与皮埃尔·皮维·德·夏凡纳(Pierre Puvis de Chavannes)一起在他的私人工作室里收徒授课。博纳的早期经历使他掌握了多门外语,除了他的母语法语外,他精通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以及英语,因此在巴黎很受学生欢迎,为人熟知的学生包括萨金特、卡耶博特。

  博纳在19世纪下半叶一直以肖像画闻名。创作了包括法国总统《儒勒·格雷威》(现藏于奥赛博物馆),《维克多·雨果》(现藏于凡尔赛宫)等一系列名人肖像,这也让他在1869年获得了荣誉军团勋章。在众多肖像画中以《维克多·雨果》的肖像最著名,传播最为广泛。画面中雨果被安排坐在一张书桌前,表情严肃,目视前方。色调都以低沉的黑色为主。雨果支撑着太阳穴的手被博纳刻意安排放在《荷马史诗》上,从侧面反映了雨果的文学造诣。雨果“思考的智者”式的面部表情,使得观者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了雨果沉思的眉眼之间。这幅画像在1879年第一次在沙龙展出就获得极大好评,也让他名声大噪,成为当时最炙手可热的肖像画家之一。

  著名作家左拉(Émile Zola)和艺术评论家泰奥菲尔·戈蒂耶(Th􀆧ophile Gautier)是博纳的支持者。博纳的作品虽有古典主义风格,遵循着严格的学院体系,强调素描和解剖,但并不在意画面的平整与光洁。他的作品笔触雄健不失飘逸,精准的画面也有着强烈的力量感,藏于巴黎博物馆的《耶稣钉上十字架》最能体现他的这种绘画主张。因此戈蒂耶称赞他是“布格罗的对立面,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和非表面光洁。”

  19世纪的法国画家都将承担国家大型历史壁画项目作为艺术成就的最高象征,历史画的功能会随着这些经典的建筑而流芳百世。而博纳最为著名的项目即为如今人们进入先贤祠的第一张壁画《圣丹尼斯殉道》。画面中天使降临,被残忍斩首的圣丹尼斯,竟起身拾捡自己的头颅,审判者与行刑者在这一瞬间表现出强烈的惊讶与恐慌,甚至落荒而逃。画面中其他殉道者身首分离的遗体,以及鲜血淋漓的场面,营造出极大的戏剧般的震撼力。正如评论家朱利叶斯·卡普兰(Julius Kaplan)把博纳描述为“注重艺术上的简单,一方面强调整体效果,另一方面又强调绘画的严谨性。”因此与先贤祠其他壁画相比,博纳的作品尺幅并不算大,但与劳伦斯、格罗、卡巴内尔对照也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当宏伟的先贤祠的顶光照射在这些鸿篇巨制上,谁曾想到这些被历史遮蔽的巨匠会与这座法国历史的名人堂一起不朽。曾有人说他们如同中国永乐宫、敦煌壁画一般,留下了经典而忘却了名字。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些在先贤祠留下巨作的人,都是那个时代赫赫有名的翘楚。如果我们扒开历史的迷雾,在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就能非常直观地找到答案。


美术报 赏析 00032 博纳:雄健潇洒的精准 2019-03-02 美术报2019-03-0200011 2 2019年03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