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时评

从巴巴的作品展看“形式感”

  对形式的处理可以成为画家的标志性风格,但对于年轻的艺术家来说,过早成熟却不一定是好事,没有深厚的人生经历,画面不会有巴巴那样如此深沉大气的品格,这一点需要青年朋友们格外注意。

  近日,“罗马尼亚油画大师柯尔内留·巴巴作品中国巡展”移至南昌举行。巴巴的作品以其宏大的气魄和突出的风格深受中国油画爱好者喜爱,尤其是在经营画面形式感方面启发了国内不少画家。不止陈丹青,那一辈以及更早一辈的学油画的青年——现今多已是赫赫有名的大家,他们大底都是喜爱过也学习过巴巴。

  自上世纪90年代,国内油画家逐渐尝试开始走出“苏派”油画的影响,开始接触和借鉴了大量现代西方画家的创作思想和手法,对画面形式感的经营和重视曾一度改变了当时一批油画家的作品面貌,他们由此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时光荏苒,当巴巴的作品再一次与国内观众见面,经典依旧,当下油画画坛又会产生哪些发人深省的思考?

  对我们来说,形式感一词并不陌生,中国古代已有“经营位置”、“高下相应”、“虚实相生”等论述,可以看做有关阐述经营画面形式感的部分。写实的油画,绘画对象提供限制因素的同时,也向画家提供了天然的形式感,它和物像本身的结构一起被画家所“察”,经过合理的安排构成了画面的结构。

  从这个角度上说,形式感可由自然中来,转化成为画面因素。画面完成以后,从审视画面的角度上来看,往往觉得某些必然性应予以加强,于是画面某些部分的几何外形因素被归纳、强调起来,不仅仅是物像本身,包括物像与环境、甚至画面一方不起眼的空白都需要仔细拿捏,再不能随意处置,经过这样处理的画面更加洗练、审美方向更加明确,也更能体现画家的趣味表达。在这个角度上说,形式感似乎又可以是“后发”性的,是一步步调整出来的。这个过程可以是画家“自省”的过程,是“觉”的过程,于是按作画顺序而来的形式感因素、从审视阶段性画面效果而来的形式感因素,于不期然中相遇、融合,参与构成了和谐而稳固的画面结构。

  形式感与画面内容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决定者与被决定者的关系。在巴巴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巴巴如何平衡了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如《炼钢工人》大块的平面概括处理,而此概括之所以不会给人一种空洞无物的感觉,是因为概括处的画面内容以笔触、痕迹的方式体现了“描绘”——这一重要视觉落点和笔触落点的结合,拒绝了形式感之下的表现语言匮乏的风险。《棋手》是另一幅杰作:诸多三角形、斜线、方形相互穿插、拼合、对比呼应,如椅子、地板的斜线之于人物动态的力的协调、背景方形的延伸感之于手臂变化的连贯关系,概括的画面内容借由形式感才能获取如此既多样又稳定的秩序、画面形式感正因结合了丰富的表达内容才能令人亲切、丝毫不显做作。在巴巴的作品中,形式感的处理往往能够升华人物的内在性格,《西班牙女郎》最能体现这一点。高耸的发饰使之更高耸、斜披的纱巾使之更倾斜,整个腰部以上呈现出一个高高的三角形,而大腿的斜线和背后臀部的阴影暗示出腰部以下的外轮廓线也被概括成为了一个缺少顶角的三角形,如此冷峻的外形视觉中心是这样的眼神:疑惑、缺乏安全感、期待、或许还有隐忍,所有这些感受如果没有这样的形式处理也不会得以凝聚。

  形式感的成功呈现,无疑是探索的过程和思索的结晶,尽管在作画之前画家有可能敏锐地意识到画面中可能出现的形式感,但要把它落到实处、推敲具体到位、从缥缈不定的可能性到现身为最佳效果,需要一连串的探索、否定、修改、强化、夸张,有时又必须推倒重来。它不是被画家打定主意才动手的,而是更接近于伴随画面全过程的,每张作品都需要与之相应的、独一无二的形式处理方式,因而不能急功近利、人云亦云、照搬照抄。但由于某些时刻画者急于形式感的呈现,他们对于名家作品中形式感的“察而不觉”、“食而不化”,往往令他们在作画之前有一些先入为主的意识,要么去套用某些成熟的构图方法省略了思考的历程,要么把几何构成本身当做形式感过度强调、陷入“不知所言”的失语境地不可自拔。

  对形式的处理可以成为画家的标志性风格,但对于年轻的艺术家来说,过早成熟却不一定是好事,没有深厚的人生经历,画面不会有巴巴那样如此深沉大气的品格,这一点需要青年朋友们格外注意。我们品读巴巴的经典作品,正是要静心自省,提醒我们从繁复的细枝末节中解放出来、重视画面形式感的经营方面,而又不舍弃存在、不肤浅地追求表象的形式构成,对我们来说,大师是可借鉴的提示,而不应该是固定的范式。

  (作者为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


美术报 时评 00004 从巴巴的作品展看“形式感” 2019-03-02 美术报2019-03-0200011;9556677 2 2019年03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