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艺考故事
放下画笔,拿起课本,对于刚刚结束艺术类专业校考的学生们来说,要拿到那张心仪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这条征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多少位艺考生,就有多少个艺考故事,或豪情万丈,或焦虑惆怅,有轻松拿到专业合格证的自信从容,也有复读数年的坚韧不懈。对于年轻学子来说,艺考是一场人生历练;而对于已在艺坛耕耘了数十年的前辈们来说,艺考更像是一个个温情的青春记忆。
和中国美术学院同龄的教育家、水彩画家吴德隆教授在1950年夏天到杭州考国立艺专的绘画系插班生,当时没有文化课考试,题目只有一道素描石膏半身像,“这个题目有点不太好画。当时的一位监考老师问我,你是不是之前学过美术?”吴德隆回忆说,“这说明我画得还可以,不然不会这样问。”
20世纪50年代,知名学者何怀硕先生曾在武汉艺术师范学院(现湖北美术学院)的附中部学习。附中的时候学习美术,每个礼拜有三个早上的素描课,要从8点画到12点。那时候学的是苏联式的素描,非常精细,一幅画要画40个钟头。少年时光总是格外漫长,年轻的何怀硕捏着铅笔,就这样画了再画,好像一张画永远都画不完。“人生就像撞球一样,把你撞去哪里,根本无法预测,然后你又撞了别人,形成一个奇特混乱、但又不可预测的人生。”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1981年参加高考,那年,川美油画系招收12名学生。创作、素描、色彩三门专业课,总分300分,在川美附中就因为画得好而小有名气的庞茂琨不负众望,考了280分,“素描考得不是很理想,只有91分。”
岁月流转,虽然时代正在变迁,但执着的追艺之路却从未止步。本期起,本报将推出“我的艺考故事”专栏,致敬每一位怀揣艺术梦想,“为艺术战”的艺考生。并借此向各年龄段曾参加过美术高考的读者朋友发出邀约,欢迎来稿与我们分享艺考路上的难忘经历与故事。(可回复至美术报官方微信,或发送邮件至:msbxw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