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泥
——和秦兵马俑同样重要的发现
■通讯员 王一帆
在现代,我们为了保密重要文件,通常会在信封或者档案袋口贴上有字的纸条——封条。而在古代,没有纸张之前,古人则是用泥来封口,再钤上自己的印章,使之成为“封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有数量巨大的古封泥出土和公布,如汉阳陵、相家巷村、狮子山楚王陵、临淄刘家寨封泥等,其中尤以西安市北郊相家巷村秦封泥的发现,最为闪亮夺目,在学术界引起重大关注,被考古专家誉为“秦代文书封缄制度的结晶”“秦朝中央的档案馆”,其价值媲美秦兵马俑。
这些带有文字印迹的古代“泥坨坨”,是古人封缄简、牍或其他物品时盖有玺印的泥块。得经历过拆信人不毁、随缘的火烧硬化和偶然地被发掘出土三个特殊条件的重合,才能来到千年之后的现在。
古封泥直接反映的是古人的玺印原貌,保存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字信息,可以补证史书的阙漏,丰富我们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认识。这些内容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史、官制史、历史地理、文字发展史、印学史、书法和篆刻艺术等诸多学术领域的研究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封泥所包含的古代职官种类超乎想象,是探讨各朝代中央及地方职官设置的第一手材料,也是研究各朝代疆域范围、政区沿革的重要材料,印文中的许多地名还可以补充订正文献讹误。
一个半世纪以来,人们对于古代封泥的研究、收藏越来越重视。为了推动古封泥的研究,借助西泠印社出版社最近任红雨编著的《中国封泥大系》的出版之机,“中国古代封泥学术研讨会暨科研出版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西安美术学院举行。此次活动由西泠印社集团、西安美术学院主办;西泠印社出版社、西安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西安美术学院中国艺术与考古研究所承办;《西泠艺丛》编辑部、平湖玺印篆刻博物馆协办。
这次研讨会是继2010年11月西泠印社主办的“青泥遗珍——战国秦汉封泥文字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第二次以古代封泥为主题的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以“新材料、新观点”为办会宗旨,汇集了封泥发现、研究、收藏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研讨会分为两个时间段举行,第一阶段由西泠印社出版社社长江吟主持,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周晓陆作学术点评;第二阶段由上海博物馆孔品屏女士主持,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马骥、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施谢捷作学术点评。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封泥在历史、政治、地理、职官、书法艺术等方面的学术问题,各自阐述了8年来在古代封泥研究上的进展及研究现状。本报辑录部分学者发言,以飨读者。
(本专题图片由平湖玺印篆刻博物馆及相关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