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育

文章导航

4年完成7套原创绘本的小作家养成记

不可替代的亲子美术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美术教育,美育对于塑造和健全人格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亦是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每到周末或者寒暑假,家长们通常会选择给孩子报个兴趣班,比如美术培训班就是众多家长的选择。那么,培训班的教学是否能满足孩子日常的绘画需求?有着十余年绘画“陪护”经历的吴湘云老师,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孩子上培训班学习,如同妈妈上美容院做保养,孩子日常涂鸦,就像妈妈的日常皮肤护理。而“家长就是孩子最好的日常护理师”。她认为,不管在哪个机构学画,也不管那个机构有多优秀,教一次毕竟也只有一次,不可替代的是亲子美术。

  吴湘云,曾是杭州富阳一所中学的美术教师,插画家,也是原创绘本小作家王米罗的妈妈。王米罗7岁时,便在妈妈的引导下,开始进行绘本创作,4年完成了7套原创绘本。如今已读高一的米罗依旧保留着速写本不离手的习惯,在紧张的课业间隙,喜欢把好玩的人有趣的事用画笔记录下来。绘画已然成为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近日,记者驱车前往位于杭州富阳的米罗妈妈工作室,采访到这位十余年致力于亲子美术教育的实践者和推广者。

  记者:美育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认同,但是懂美术的家长毕竟是少数,在日常的家庭美术教育中,家长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需要如何去陪伴?

  吴湘云(以下简称“吴”):我对自己孩子有着十余年的绘画“陪护”经历,觉得其实陪画的家长,可以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美术知识和能力,倒是需要正确的亲子美术理念。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被培养成艺术家,但孩子却需要通过美术的学习得到很多其他学科无法给予的能力。换句话说,美术是育儿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孩子提高理解自身和外界世界的能力;孩子日常的画画不是一周一次的问题,而是让美术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成为他日常又一种思维习惯和视觉表达习惯的问题;又是健全孩子人格,增进内心世界的自我平衡和和谐,增强毅力的不可替代手段。

  在我推广亲子美术的十多年中,诸多家庭的案例证实,日常生活的“亲子美术”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情。家长需要付出最多、对孩子最重要的阶段其实就在幼儿阶段,一般是在一两岁的孩子开始握笔涂鸦,特别是幼儿园小班到中班左右的年龄。而孩子越大,独立性越强,各种能力也越强,需要家长陪同创作的时间则相对减少。孩子最需要家长“陪着”,是在一岁到五岁左右。但不太需要家长“陪同”,不等于不需要家长“管理”。这里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家长在孩子各个阶段的“美术育儿”的管理方法和艺术。亲子美术中,家长的角色转换是有阶段性变化的。家长的角色变化主要是由孩子所处的绘画阶段和状态引起的。了解了这些阶段下家长所需要的角色作为后,你会发现,亲子美术并不是多难的事。

  在亲子美术中,家长的态度很重要。首先我们需要改变原本排斥的心态:我不懂,我嫌烦。家长在孩子幼儿期的“陪同”,并不是需要太多技术层面的东西,更需要的是理念上的东西和家长的耐心,倾听和赞美,而这些具体的做法,我在《亲子美术》一书中有具体的介绍。另外,当孩子可能阶段性地产生惰性或者出现低谷时期,家长应及时地疏导和鼓励,帮助孩子坚持前行,不能因此否定孩子的潜能。

  记者:在十余年的绘画“陪护”实践中,您认为比较有效的亲子美术陪伴方式是什么?

  吴:绘本陪伴。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绘本陪伴不仅指给孩子阅读绘本、推荐绘本阅读书单,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创作绘本。孩子的绘本创作尝试,确实是培养美术“原创能力”极好的一种方式,它是孩子综合素养能力的运用和展现的集大成者。它不仅是一种创作方式,也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游戏形式。无论哪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可以去尝试。

  记者:米罗的七套绘本,是在不同年龄阶段创作完成的,您在其各个阶段是如何辅导的?

  吴:女儿的绘本之旅经历了“自发模仿阶段”“半途而废的原创尝试”“帮妈妈设计绘本人物(动物)形象阶段”,再到“自编自画的原创绘本集的创作”。绘本就像一面镜子,浓缩了女儿5岁多以后不同阶段的绘画成长经历,酸甜苦辣、个中滋味。

  可以说7本绘本代表了儿童绘本创作的四种方法和思路。也代表了辅导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又不局限于某个年龄段,而是融合贯通的。

  方法一:对于幼儿和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听妈妈讲故事”,改编传统故事,都是孩子非常感兴趣的方式。

  《狐狸先生睡不着》是米罗7岁时独立完成的第一本绘本。米罗平时总是要我给她讲故事,那次我却来了个智慧的反转,让米罗给我讲故事,于是,孩子不成熟的即兴故事成了这本绘本的原型。在创作的过程中,引导孩子用“另类”思维,改编了几个孩子们耳熟能详的老故事,使得这个故事充满了新意,很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米罗的第二本绘本《狐狸先生度蜜月》,就是由我讲的“有趣往事”而来。创作绘本的劲头十足,而又没有素材的米罗,只有天天催逼妈妈讲故事,于是妈妈仅有的那点往事就都成了美好的素材。

  方法二:对于三、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听妈妈讲故事”,改编传统故事,依然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方式。而杜撰故事,绝对是这个年龄孩子更为兴奋的事情。

  当孩子痴迷于绘本创作时,她的思维模式往往带有画面感、镜头感,生活细节也会更容易被利用到创作中,因为那时的孩子,满脑子都沉浸在创编的乐趣和兴奋中,自然会出高效率。很长一段时间,米罗都在不停地寻找素材,她这种投入也很快获得到了三个故事。《森林里的怪病》竟然是由于妈妈怕空调而得到的,这个故事引发了孩子对环境保护和科学利用高科技的精神进一步思考。米罗设计的动物世界中,空调是各种各样的,充满了趣味和“人性”。

  方法三:对于四、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将亲身经历的故事,撰编成故事,能帮助孩子用艺术的眼光发现生活,体悟生活。这绝不是一个口号。

  《养狗记》《养蚕记》的创作时间是历时最短的,因为,那是米罗亲身经历的事情,在创作过程中,包含自己的情感,所以一气呵成。在这些经历中,懂得去爱、去包容,这是更有意义的事。而绘本创作会让孩子更用心去体味,用绘画语言去传达情感和思想,这也是这个读图时代重要的一项技艺,更是内心世界的一种提炼和升华。

  方法四:对于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生来说,探究式学习是值得大家去实践的。

  米罗在创作《访唐记》时,我和她一起去图书馆检索了唐代的名画、建筑、名人、唐诗、军事、政治、音乐舞蹈、民间杂耍和体育运动等等诸多资料,米罗也在枯燥的检索中找到了乐趣和民族自豪感。

  记者:请您谈谈绘本之外孩子的收获和成长。

  吴:当创作变成一种习惯,其乐无穷。让孩子创作绘本的本意并不在于画图画书本身,也不在于学画本身,而是创作绘本这种形式是一种“育儿”方式。孩子也在这跨时四年的绘本创作历程中,学着对自己的诺言负责,学着坚持,学着不放弃,学着研究,学着用图画的方式思考,学着在美术的世界里发现生活的美好和奇迹……


美术报 美育 00020 不可替代的亲子美术 2019-03-09 美术报2019-03-0900014;美术报2019-03-0900009 2 2019年03月09日 星期六